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孫文滿清末造,*黨人,歷艱難險巇①,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

來源:國語幫 7.85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孫文滿清末造,*黨人,歷艱難險巇①,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孫文

滿清末造,*黨人,歷艱難險巇①,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②者屢,死事之慘,以*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之役並壽。

顧自*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杯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崗烈士事略》丐序於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③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鬥,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

餘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選編自《孫中山選集》)

注:①峨:險惡。②躓踣:跌倒,絆倒,比喻遭受挫折。③杌隉:不安定,困厄。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B.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C.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D.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昌*”即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亥*的開端。

B.“史遷”是對司馬遷的一種敬稱,是在司馬遷去世以後才有的。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曾擔任過太史令一職。

C.“序”也作“敍”或稱“引”,是説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作者情況等內容的文章。“序”都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

D.“三*義”是孫中山所倡導的**綱領,是其*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三*義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三部分組成。

3.下列對文章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運用對偶、排比、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高度評價了黃花崗起義,認為它與武昌起義一樣極大地推動了*舊*主義*進程。

B.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事蹟十年之後才有了比較完整的記載,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內政局動盪,*黨人中也沒有司馬遷那樣的人才。

C.作者有感於當時形勢,奮筆直書,痛斥黑暗勢力腐朽無能,呼籲後來人繼承先烈遺志。

D.有鑑於黃花崗起義的失敗,作者深感謀求“理想之真正中華*”必須發動民眾力量,説明了作者思想的轉變和進步。

4.將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

(2)餘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回答】

1.B

2.C

3.D

4.(1)但是這次戰鬥,*者的)忠勇之血飛濺,浩然正氣充滿四面八方,草木為他們飽含悲痛,風雲也因此而變了顏*。

(2)我寫這篇序文,既是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也是希望把它作為對讀這本書的人們的勉勵。

【解析】

1.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閲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誌,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對稱結構等等,還可以利用詞語在句中充當的成分來判斷。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語,梳理出事件的來龍去脈。本題要求選擇“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宜採用排除法。畫線句的譯文是:拖到*七年,才有墳墓碑石的修造;*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編纂。然而這七十二位烈士(的事蹟),卻又有的有記載但説得不詳細,有的僅有姓名而無事蹟的記敍,更嚴重的連姓名也不能考查。

 “七年”“十年”是時間狀語,後面應斷開,從而排除C、D兩項。“始有墓碣之建修”表意完整,其中“有”是謂語動詞,其後“墓碣之建修”表示修墓這件事情,作“有”的賓語,中間不斷開,排除A項。而後面始有“始有事略之編纂”和“始有墓碣之建修”是對稱結構,其後應斷開,從而排除AD。同樣,“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與“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也是對稱結構,其前應斷開。“甚者且姓名不可考”表示最令人傷感的情形是連名字都沒有。

故選B。

2.此題考核學生識記、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帝王年號、諡號、廟號;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外交禮儀、行政區劃;還有一些委婉的説法,表謙、表敬的詞語等等。平時要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註釋等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來推敲。本題要求選擇“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

C項,表述太絕對,以偏概全。錯在“序”都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其實,“序”也可以寫在書的後面,如《史記·太史公自序》。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在細節上做文章。同時防止命題陷阱,如: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無中生有等。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文章的分析正確的一項”。

A項,沒有使用排比手法。

B項,“沒有司馬遷那樣的人才”錯,原文“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目的是借司馬遷的典故表達撰寫傳記的艱難及必要*。

C項,曲解文意,錯在“痛斥黑暗勢力腐朽無能”這個地方。從“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可知:作者痛斥的是黑暗勢力的氣焰囂張。

故選D。

4.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的能力。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從而達到詞句通順。

第(1)句採分點:“是”,指示代詞,譯為“這”;“四塞”,充滿四方;“含悲”,飽含悲痛。

第(2)句採分點:“為”,動詞,“寫”。“斯”,這。“茲”,這;“勖”:勉勵。

【點睛】

參考譯文:

滿清末年,**人士,歷盡艱難險惡,憑着堅定果敢,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殘害百姓的敵人相搏鬥,屢次遭受挫折,而犧牲慘烈,以*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的戰役為最,(在那次戰鬥中)我黨的中堅分子完全毀滅了,那損失可以説是太大了!但是這次戰鬥,(*者的)忠勇之血飛濺,浩然正氣充滿四面八方,草木為他們飽含悲痛,風雲也因此而變了顏*,全國久不覺醒的人心,這才極度振作起來。(對清朝統治者)長期積聚的怨恨和憤怒,好像洶湧的波濤衝出山谷,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發的*亥*因此獲得了成功!那麼這次戰役的價值,簡直可以使天地震驚,使鬼神悲泣,和武昌*的戰役一樣永垂不朽。

但是自從*開始建立,變亂紛起,(致使)黃花崗上的烈士墳塋仍然埋沒在荒煙蔓草中。拖到*七年,才有墳墓碑石的修造;*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編纂。然而這七十二位烈士(的事蹟),卻又有的有記載但説得不詳細,有的僅有姓名而無事蹟的記敍,更嚴重的連姓名也不能考查,就好像史書上記載的田橫的事,即使有司馬遷那樣善於給遊俠作傳的才能,也不可能為五百壯士(人人都)立傳,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鄒海濱先生,拿他編輯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請我寫序文。當時我正為了北上*敵人在桂林統率*隊。環顧國內形勢,敵人的氣焰正盛,(國家)不安定,比清朝末年更加嚴重,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導的“三*義”“五權憲法”,是各位先烈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努力爭取的,它們還像以前一樣沒有得到實行。那麼我這次*行動所肩負的責任,比三十年前更加重大。如果全國*都能用各位先烈那樣的犧牲精神為國家而努力奮鬥,協助我完成這一重大責任,實現我們理想的真正的中華*,那麼這一部開國血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傳後世而不朽。不然的話,(我們)就不能繼承先烈的遺志並且使它發揚光大,而僅僅對這些遺留的事蹟空發感慨(不付諸行動),這實在是我們這些後死者的恥辱啊!

我寫這篇序文,既是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也是希望把它作為對讀這本書的人們的勉勵。

知識點:*古代文學 近代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