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所謂六藝乃春秋時固有之學問,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實未製作之。但孔子雖未曾製作六藝,...

來源:國語幫 2.3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所謂六藝乃春秋時固有之學問,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實未製作之。但孔子雖未曾製作六藝,...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所謂六藝乃春秋時固有之學問,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實未製作之。但孔子雖未曾製作六藝,而卻曾以六藝教弟子。故後人以六藝為特別與孔子有密切關係。亦非毫無根據,以六藝教人,並不必與始於孔子,據《國語》,士鑑教楚太子之功課表中,已有“詩”、“禮”、“樂”、“春秋”、“故態”等。但此等教育,並一般人所能接受,僅當時之平民未必有機會接受此等完全教育,即當時之貴族亦未必盡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機會。吳王壽夢第四子季禮到魯方能見各國之詩與樂,可見“樂”、“詩”各書,在當時乃是極名貴的典籍學問。

孔子則抱定“有教無類”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如此大招學生,不問身寒,凡繳學費即收,一律教以各種功課,教讀各種名貴典籍,此實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藝教人,或不始於孔子,但以六藝教一般人,使六藝民眾化,實始於孔子。以後各家蜂起,竟聚生徒,然此風氣實孔子開之。

孔子之講學,又與其後別家不同,別家皆注重自家之一家言,如《莊子。天下篇》所説,墨家弟子誦《墨經》。但孔子則是教育家,他講學目的,在於養成“人”,養成為國家服務之人,並不在於養成某一家的學者。所以他教學生讀各種書,學各種功課,所以顏淵説:“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莊子.天下篇》評及儒家,即説:“詩”以道態、“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陽,“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種功課。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於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論語》謂:“德行,顏淵,閔子岑,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文學:子游,子夏。”可見孔子教徒弟,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學者。

孔子又繼續不斷遊説於君,帶領學生,周遊別國,此等舉動,前亦未聞,而以後則成為風氣;此風氣亦孔子開之。

再説孔子以前,未聞有不農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講學為職業因以某生活之人,古時除貴族世代以做官為生者外,吾人以嘗聞有起於微賤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時,皆成為農或為工或為商,以維持其生活。孟子説:“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殷南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別不事生產者,實未聞有人。《左傳》中説寡缺未仕時,亦是以農為業,孔子早年,據孟子説:亦嘗為貧而仕,“嘗為委吏矣”,“嘗為乘田矣”(《孟子•萬章下》)。但自大收學生以來,即純以講學為職業,為謀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產,他還不願教弟子治生產。樊遲“請學稼”,“請學為圓”;孔子説:“小人哉!樊頻也。”他這種不治生產的辦法,頗為其時人所詬病。據《論語》所説,荷丈人謂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此外《莊子》亦載盜跖謂孔子:“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 …多辭繆説,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於諸侯富貴者也。”《莊子》中所説,不可以為實事,但此等批評,則是當時可能有者。

觀此可知儒家之一種風氣,惟其風氣如此,於是後來即有一種非農、非公、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產而專待人之養己,此士之階級。孔子以前,似亦無有,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士之稱,非後世所謂士農工商之士也。此種士之階級只能做兩種事情;即做官與講學,此所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孔子即是此階級之創立者,至少亦是其發揚光大者。

摘編自馮友蘭《孔子在*歷史中之地位》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藝是春秋時期固有的學問,孔子雖未創作六藝,卻其當做教學的材料,所以後世認為六藝與孔子關係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理念,不過問學生的出身,只要繳納學費者。一律教給他們各種功課和名貴典籍。這在當時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學生讀各種書,學各種功課。是因為他講學的目的並不在於培養儒家學派的學者,而在於培養能為國家服務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來不治生產,不農不工不商不仕。頗受時人詬病。荷老人説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即是批評其此種生活態度。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項是

A.孔子以前為官的人有兩種:世代為官的貴族,出身微賤但後來出仕的人物。第二種人在為官以前,都為維持生計而幹過其他行業。

B.孔子的學生樊遲希望學習農耕和種植的技能,孔子斥其為“小人”,説明孔子認為讀書人從事農業生產是品德卑劣的體現。

C.《莊子》記載的盜跖對孔子不耕不織,以如簧巧舌迷惑君主等批評雖然未必是實事,但可能是當時的人對儒家的看法。

D.孔子創立或至少是發揚光大了士人這一新興階層,這個階層只能為官與講學兩件事情。並且這兩件事情還能互相促進。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要正確的一項是

A.據《左傳》記載,晉國的世卿韓宣子到魯國辦外交之時,才首次“見《易》象與魯《春秋》”,這也可印*六藝學問在當時的重要*。

B.孔子欲使弟子*,而非成一家之學者。所以顏淵子路雖皆為孔子門生,但顏淵注重仁德修養。子路擅長*事務。他們的成就並不一律。

C.因孔子首以六藝教人,從而開創了就教育的風氣,其後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學生,故而後世推崇其為“萬世師表”。

D.孔子對先秦時期教育的普及、遊説之風的興起,士人階級的出現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可見其在我國曆史上享有的極高地位。

【回答】

4.D

5.B

6.C

【解析】

4.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D項結合文本內容“再説孔子以前,未聞有不農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講學為職業因以某生活之人,古時除貴族世代以做官為生者外,吾人以嘗聞有起於微賤之人物”“ 但自大收學生以來,即純以講學為職業,為謀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產,他還不願教弟子治生產”可知,孔子並不是不治生產,而是廣收學生才不治生產。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閲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聯繫題幹,此題的選項D結合文本內容“再説孔子以前,未聞有不農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講學為職業因以某生活之人,古時除貴族世代以做官為生者外,吾人以嘗聞有起於微賤之人物”“ 但自大收學生以來,即純以講學為職業,為謀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產,他還不願教弟子治生產”可知,孔子並不是不治生產,而是廣收學生才不治生產。

5.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選項B結合文本第六節內容殼子,此處“小人”是指沒有志氣、目光短淺的人。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B項結合文本第六節內容殼子,此處“小人”是指沒有志氣、目光短淺的人。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C項結合文本內容“但孔子雖未曾製作六藝,而卻曾以六藝教弟子。故後人以六藝為特別與孔子有密切關係。亦非毫無根據,以六藝教人,並不必與始於孔子”可知,孔子並非首先以六藝教人,而是首先以六藝教一般人,而開創了教育風氣。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C結合文本內容“但孔子雖未曾製作六藝,而卻曾以六藝教弟子。故後人以六藝為特別與孔子有密切關係。亦非毫無根據,以六藝教人,並不必與始於孔子”可知,孔子並非首先以六藝教人,而是首先以六藝教一般人,而開創了教育風氣。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