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凡國而未經過民族主義之階段者,不得謂之為國。譬諸人然,民族主義者,...

來源:國語幫 1.14W

問題詳情:

(17分)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凡國而未經過民族主義之階段者,不得謂之為國。譬諸人然,民族主義者,...

(17分)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凡國而未經過民族主義之階段者,不得謂之為國。譬諸人然,民族主義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義而變為帝國主義,則*以後謀生建業所當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謂*學者,耳食新説,不審地位,貿然以十九世紀末之思想為措治之極則,謂歐洲各國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萬能之説,移植於*,則吾國將永無成國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國主義來侵之可畏,而速養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義以*之,斯今日我國民所當汲汲者也!”

“合羣雲者,合多數之獨而成羣也。以物競天擇之公理衡之,則其合羣之力愈堅而大者,愈能佔優勝權於世界上,此稍學哲理者所能知也。吾*謂之為無羣乎?彼固龐然四百兆人,經數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啟超選集》

材料二  梁啟超反對提倡“排滿復仇論”,主張合滿漢各民族為一大中華民族,以相對於世界其他現代民族國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義”和“小民族主義”這樣一對概念。“吾*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於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於國外諸族是也。”

                                    ——《覺醒與迷誤——*近代民族主義研究》           

材料三  在吸納世界近代民族國家的思想後,孫中山於1919年提出了融合國內各族而成一中華民族的思想:“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只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相見於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於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義,而為積極之行動,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吾決不久必能駕美歐而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為分界線,那麼孫中山的民族*的目標發生了一大轉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個強大、繁盛的中華民族的積極目標轉化。

孫中山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他一生奮鬥的目標是“使*成為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但統一國家內民族融合與相互認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礎就是一種新的中華民族的共和精神。這種民族的共和精神應當拋棄過去華夏民族狹隘的家族、宗法團體與小血緣思想,以國家和大民族精神為重。他説:“*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實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貧弱的國家,處*中最低下的地位。人為*俎,我為魚肉,我們的地位在此時最為危險。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固的民族,*便有亡國滅種之憂。我們要挽救這種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義,用民族精神來救國。”所以,高揚中華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來振興國家,並強化對民族、國家認同*的認識,是解除亡國滅種之憂的最佳途徑,也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法寶。

(1)依據材料一、二、三,比較梁啟超和孫中山在民族主義問題上的異同點。(7分)

(2)依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在1919年發生“轉化”的原因,這種“轉化”對孫中山以後的*行為產生了什麼影響?(10分)

【回答】

(1)相同點:都主張以民族主義來組建國家;都反對“大漢族主義”觀,主張民族平等,各民族統一為中華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義和民族精神*列強侵略,挽救民族危機。(3分)

不同點:梁啟超以物競天擇的進化論觀點解釋民族主義;孫中山主張民族間的融合與認同,強調中華民族的共和精神。(4分)

(2)原因:吸納世界近代民族國家的思想;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6分)

影響:重新解釋了三*義;改組*,推動國共合作。(4分)

知識點: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