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各題。晚歸山居劉滄寥落霜空木葉稀,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頻憶故鄉事,日暮獨尋荒徑歸。山...

來源:國語幫 8.88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各題。晚歸山居劉滄寥落霜空木葉稀,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頻憶故鄉事,日暮獨尋荒徑歸。山...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各題。

晚歸山居

劉滄

寥落霜空木葉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頻憶故鄉事,日暮獨尋荒徑歸。

山影暗隨雲水動,鐘聲潛入遠煙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1.這首詩的頸聯與杜甫《絕句》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相比,在寫景手法上有何相同點?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1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回答】

11.在寫景手法上,二者都從視覺、聽覺的角度(視聽結合)描寫了景物。(1分)劉詩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隨雲水而動的山影,從聽覺角度表現悠遠而微茫的晚鐘聲,讓我們感受到山中景*的寧靜寂寥。杜詩從視覺角度描寫白鷺的飛翔上天,從聽覺角度描寫黃鸝居柳上而鳴,展示出一幅生機盎然,絢麗多*的早春圖象。

12.①孤獨惆悵之情。天空冷寂、樹葉稀疏,渲染了悽清的氣氛,詩人“獨尋”荒徑歸來,心情孤寂惆悵。②思念故鄉之情。深秋時節,詩人獨行郊外,“頻憶”故鄉往事,一個“頻”字流露出詩人濃烈的思鄉之情。③喜愛山居之情。詩人雖獨處郊野,卻見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輝,灑向獨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現出了詩人對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愛之情。(答對一點2分,三點全對給5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1.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這首詩的頸聯與杜甫《絕句》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相比,在寫景手法上有何相同點?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是考查詩歌的技巧。題幹已經把答題的角度告訴考生,即“寫景手法”,且是比較“相同點”。“山影暗隨雲水動,鐘聲潛入遠煙微”,前一句寫“山影”“雲水”,這是眼中所見之景,後一句寫“鐘聲”,這是耳中所聞之聲;“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前一句寫“黃鸝”的叫聲,這是耳中所聞,後一句寫“白鷺”,這是眼中所見之景。考生可以從感官角度對詩句進行分析。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寫景的角度如下:一是正與側的結合。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 ;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二是動與靜的結合。在*古代詩歌裏,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三是聲與*的結合(視與聽的結合)。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四是虛與實的結合。“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説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五是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繫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繫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六是時空角度。本題主要是從視聽的角度來分析。

12.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此題的考點是分析評價詩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體感悟詞的意境的基礎上,抓住描寫的關鍵詞來理解,“寥落霜空木葉稀”“日暮獨尋荒徑歸”從所寫之景中流露出孤獨之情;“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頻憶故鄉事”,“思”“憶”直接表明對故鄉的思念;最後兩聯“山影暗隨雲水動,鐘聲潛入遠煙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再結合詩歌標題即可明確這是表達對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前面的小序和詩文後面的註解。對於本題,考生可以抓住詩句中的意象特點,比如“寥落”“日暮”“荒徑”等來體會情感,也可以抓住直接的情感詞,比如“思”“憶”。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