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文,完成12-14題。前 方曹文軒一輛破舊的汽車臨時停在路旁,它不知來自何方?它積了一身厚厚的塵埃。一車...

來源:國語幫 6.26K

問題詳情:

閲讀下文,完成12-14題。前 方曹文軒一輛破舊的汽車臨時停在路旁,它不知來自何方?它積了一身厚厚的塵埃。一車...

閲讀下文,完成12-14題。


前  方


曹文軒


一輛破舊的汽車臨時停在路旁,它不知來自何方?它積了一身厚厚的塵埃。一車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然而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基於同一事實:他們正在路上。歸家,説明他們在此之前,曾有離家之舉。而遠行,則是離家而去。


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當人類還未有家的意識與家的形式之前,祖先們是在幾乎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今天,我們在電視上,總是看見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它們不停地奔跑着,翻過一道道山,穿過一片片戈壁灘,遊過一條條河流,其間,不時遭到猛獸的襲擊與追捕,或摔死於山崖、淹死於激流。然而,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前方在召喚着它們,它們只有奮蹄挺進。其實,人類的祖先也在這遷徙中度過了漫長的光*。


後來,人類有了家。然而,先前的習*與慾望依然沒有寂滅。人還得離家,甚至是遠行。


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艱*,充滿危險,然而又豐富多*,富有刺激*。外面的世界能夠開闊視野,能夠壯大和發展自己。它總在誘惑着人走出家門。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


離家也許是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他必須走,遠走高飛。因此,人類自有歷史,便留下了無數逃離家園,結伴上路,一路風塵,一路勞頓,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裏,總有一個前方。前方的情景並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這種不確定*,反而助長了人們對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們興奮,使他們行動,使他們陷入如痴如醉的狀態。他們彷彿從蒼茫的前方,聽到了呼喚他們前往的鐘聲和激動人心的鼓樂。他們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這世界上就有了路。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遠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馬車,有了我們眼前這輛破舊而簡陋的汽車。


路連接着家與前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來,人類就喜歡流浪。當然也可以説,人類不得不流浪。流浪不僅是出於天*,也出於命運。是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形而上一點説。因為,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


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坐在這輛車裏的人們,將在這樣一輛擁擠不堪的車裏,開始他們的旅途。我們可以想像:車吼叫着,在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顛簸,把一車人搖得東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託下巴,望着車窗外,他的眼睛裏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與茫然。當然,在這天底下,在同一時間裏,有許多人也許是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或火車上進行他們的旅行的。他們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這種沙丁魚罐頭一樣的車中的人們要好些嗎?如果我們把這種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為人生的旅途,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劇*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樣:回家的心思,總在心頭。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選自《少年》,有刪節)


【注】


本文是一篇“攝影散文”,文中“破舊的汽車”“一車人”“那位男子”都是攝影作品中的畫面內容。


12.從文中看,讓人類產生“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的原因有哪些?(6分)


 


 


13.在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作者明明説“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可後文為什麼又稱“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5分)


 


 


 


 


14.文章最後一段,作者以“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的問句作結,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請加以簡要分析。(6分)


 

【回答】

12.(1)人類離家遠行的習*與慾望沒有寂滅。(2)“外面世界”的吸引與召喚(或:“外面世界”豐富多*,富有刺激*;“外面世界” 能夠開闊視野,能夠壯大和發展自己;“外面世界”能讓人產生種種幻想。)(3)出自擺脱“家的*”的無奈。(4)可以讓人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


13. “未(遠)出家門”中的“家”指的是實有的故土家園,而“無家可歸”中的“家”指的是虛化了的心靈家園、精神家園。在作者看來,“許多人”或許沒有經歷過旅程顛簸帶來的艱難,但都會有過追求人生理想、尋找精神家園時 “流浪”“漂泊” 的體驗,因此作者稱也都會“有無家可歸的感覺”。


14.文章最後一段以問句收篇,可以引起人們對人類生存問題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意涵,也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精神渴望歸依卻又無所歸依的理解與感歎,同時,又與文章開頭內容相互呼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謹。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