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木魚餛飩林清玄深夜到臨沂街去訪友,偶然在巷子裏遇見多年前...

來源:國語幫 2.35W

問題詳情:

10.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木魚餛飩林清玄深夜到臨沂街去訪友,偶然在巷子裏遇見多年前...

10.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木魚餛飩

林清玄

深夜到臨沂街去訪友,偶然在巷子裏遇見多年前舊識的賣餛飩的老人,他開朗依舊,風趣依舊。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臨沂街,夜裏時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點半左右,一陣清越的木魚聲,總是響進我臨街的窗口。那木魚的聲音非常準時,天天都在凌晨的時間敲響,即使在風雨來時也不間斷。剛開始的時候,木魚聲帶給我一種神祕的感覺,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長空,心裏不斷地想着:這深夜的木魚聲,到底是誰敲起的?它又象徵了什麼意義?難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時在我住處附近唸經嗎?

冬季裏有一天,天空中落着無力的飄閃的小雨,我正讀着一冊印刷極為精美的《金剛經》,讀到最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段,木魚聲恰好從遠處的巷口傳來,格外使人覺得渾天無極,我披衣坐起,撐着一把傘,決心去找木魚聲音的來處。

那木魚敲得十分沉重着力,從滿天的雨絲裏傳揚開來,它敲敲停停,忽遠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廟裏讀經時急落的木魚。我追蹤着聲音的軌跡,匆匆地穿過巷子,遠遠的,看到一個披着寬大布衣,戴着氈帽的小老頭子,他推着一輛老舊的攤車,正搖搖擺擺地從巷子那一頭走來。攤車上掛着一盞四十燭光的燈泡,隨着道路的顛躓,在微雨的暗道裏飄搖。一直迷惑我的木魚聲,就是那位老頭所敲出來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隻不過是一個尋常賣餛飩的攤子,我問老人為什麼選擇了木魚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簡單,他説:“喜歡吃我的餛飩的老顧客,一聽到我的木魚聲,他們就會跑出來買餛飩了。”我不禁啞然,原來木魚在他,就像鄉下賣豆花的人搖動的鈴鐺,或者是賣*水的小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種再也簡單不過的信號。

是我自己把木魚聯想得太遠了,其實它有時候僅僅是一種勞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説:“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餛飩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點葱菜,連大飯店的廚師都愛吃我的餛飩呢。”我於是丟棄了自己對木魚的魔障,撐着傘,站立在一座紅門前,就着老人攤子上的小燈,吃了一碗餛飩。在風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餛飩,確是人間的美味,不下於他手中敲的木魚。

後來,我也慢慢成為老人忠實的顧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遠遠聽到他的木魚,就在巷口裏候他,吃完一碗餛飩,才開始繼續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後,才知道他選擇木魚作為餛飩的訊號有他獨特的匠心。他説因為他的生意在深夜,實在想不出一種可以讓遠近都聽聞而不至於吵醒熟睡人們的工具,而且深夜裏像賣粽子的人大聲叫嚷,是他覺得有失尊嚴而有所不為的,最後他選擇了木魚——讓清醒者可以聽到他的叫喚,卻不至於中斷了熟睡者的美夢。

木魚總是木魚,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它,它仍舊有它的可愛處,即使用在一個餛飩攤子上。

我吃老人的餛飩吃了一年多,直到後來遷居,才失去聯繫,但每當在靜夜裏工作,我仍時常懷念着他和他的餛飩。

老人是我們社會角落裏一個平凡的人,他在臨沂街一帶賣了三十年餛飩,已經成為那一帶夜生活里人盡皆知的人,他固然對自己親手烹調後小心翼翼裝在鐵盒的餛飩很有信心,他用木魚聲傳遞的餛飩也成為那一帶的金字招牌。木魚在他,在吃餛飩的人來説,都是生活裏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還是一襲布衣,還是敲着那個敲了三十年的木魚,可是老人已經完全忘記我了,我想,歲月在他只是雲淡風輕的一串聲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緩緩推走小小的攤返身消失在巷子的轉角,一直到很遠了,我還可以聽見木魚聲從黑夜的空中穿過,温暖着遲睡者的心靈。木魚在餛飩攤子裏真是美,充滿了生活的美,我離開的時候這樣想着,有時讀不讀經都是無關緊要的事。

(1)下列有關文章的鑑賞評價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本文作者由對木魚聲的誤會和探究,引出了賣餛飩老人的故事,從而表達了對人生的領悟,構思巧妙到不着痕跡的程度。

B.本文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作者開始對木魚聲產生了“魔障”是“抑”,明白了木魚“僅僅是一種勞苦生活的工具”是“揚” 。

C.文章前面寫自己冬日雨天讀《金剛經》頗有感悟,結尾説“有時讀不讀經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意在表明現實生活可以改變人的思想,而不必讀經。

D.本文寫一個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和人生境界,充滿了人*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滿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E.“我仍時常懷念着他和他的餛飩”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賣餛飩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後文形成自然的照應,使全篇渾然一體。

(2)為什麼最初賣餛飩老人的木魚聲會給作者帶來“一種神祕的感覺”?(6分)

(3)請根據文章內容,簡析作者簡筆勾勒的賣餛飩老人的形象。(6分)

(4)林清玄曾説過“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過心靈,就好像海岸溪邊的卵石,一切雜質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堅實、純淨、渾圓的石心”。結合本文探究這一思想的內涵。(8分)

【回答】

10.(1)BC(B.本文使用的是對比手法。C.前面讀經是為了淨化心靈,後面説“有時讀不讀經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是因為作者從老人那裏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同樣淨化了心靈。)

(2)因為作者不知道木魚是誰敲的,不知附近 是否有人每天在念經,更不知木魚聲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3)老人是生活在社會的角落裏的一個富有人情美的平凡人,他開朗風趣,勤勞淳樸,有着高貴的人格,處處為他人着想。

(4)這一思想的內涵有兩個方面:真正的美具有淳樸、本真、自然的特點,感受美要用心體會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老人生活在社會底層,幾十年如一日地在深夜賣餛飩謀生,但卻不願有失人格尊嚴地大聲叫喚,於是選擇了木魚,以便“讓清醒者可以聽到他的呼喚,卻不至於中斷了熟睡者的美夢”,過着平淡樸實而又保持自己尊嚴的生活,顯示着大美。透過現實生活,作者感悟到了老人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領悟了人生真諦。明白了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同樣可以淨化人的靈魂的道理。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