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文,完成各題。夏津,有片古桑林①河,本來是流水的,但黃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滾滾泥沙,送來為我們造地。這...

來源:國語幫 2.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文,完成各題。

夏津,有片古桑林

①河,本來是流水的,但黃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滾滾泥沙,送來為我們造地。這一條黃龍滾來滾去,搬沙運土,造就了豫魯大平原。這片沙土未經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風起時遮天蔽日,沙打農田,土蓋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發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種,並不等於天上掉餡餅,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調和才能收穫的。

②於是,在黃河搬運泥沙的同時,先人們也就開始了在黃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偉大工程。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種桑固沙。桑樹最適宜沙地生長,旱澇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達八米,根幅是樹冠的幾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麼長的故道,都會讓它的根網編扎得密密實實,咆哮的沙龍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歷史上前輩勞作的情景我們已不得親見,但很幸運,在德州市夏津縣黃河故道上遺存了一片六千畝的古桑樹羣,依稀還保留着歷史上蠶桑興旺的樣子。齊魯大地早在秦漢時便植桑養蠶,曾有“齊紈音編”之稱,經唐宋而達絲帛業的高峯。元代後因引進棉花,絲綢業開始下滑,夏津的桑樹功能逐漸由養蠶改為食用桑果,到清代、*又出現一個種桑高潮。現夏津全縣還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兩萬餘株,千年以上的兩百餘株。

④桑樹單看外表就能讀出歷史的滄桑,它像一位老人,風雨都刻在臉上。國為年代久遠,許多老樹都中心開裂,或張開烏黑的樹洞。與棗樹一樣,它常會於老幹上突發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給你一個驚喜。上千畝的桑園,濃廕庇日,枝葉折*陽光,篩出金光萬點。一粒粒桑椹,白的、紅的、黑的,如珍珠瑪瑙點綴其間。這千畝老桑園中瀰漫着一種甜甜的詩意,令人油然想起《詩經》和漢魏古詩中許多釆桑的美麗詩句。

⑤桑樹渾身是寶,而且都與活命教人、抗災度荒有關。桑樹的果實為桑椹,除吃鮮果,還可曬乾,當儲備糧。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農曆小滿前後,麥子待熟,青黃不接,窮人缸底無糧,這時桑椹就成了救命糧。桑樹無論多老,只要活着都會結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現每年還產果一千兩百斤。現在全縣年產桑果近四萬噸,簡直是又一個門類的糧食。

⑥桑樹與棗樹雖為樹木,卻同被稱為“鐵桿莊稼”,其栽培史與其他糧食作物同步。*的紅棗產量佔世界產量的百分之九*,桑蠶業則直接孕育出一條橫跨地球的絲綢之路。一棗一桑,確實為世界農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⑦*歷代王朝幾乎都把發展農桑作為立國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墾荒植桑者可免田賦。元世祖頒佈“農桑之制”十四條,規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種桑、棗二十株。明太祖要求農民有田五畝至十畝者,須栽桑麻木棉半畝。夏津這片古桑林作為文化遺存之可貴,除保存了農桑原貌外,密林深處竟還有一座清代種桑縣令朱國祥的祠堂,現已改造成紀念館,從中可一窺當時的農桑政策。

⑧因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為夏津的這片古桑林頒發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書。

(作者:樑衡  有改動)

16. 本文開篇寫黃河搬運泥沙造地的內容有何用意?

17. 第③段畫線句使用了什麼説明方法,有何作用?

18. 第⑦段加點詞“幾乎”能否刪去?為什麼?

19. 給夏津古桑林頒發“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書的原因是什麼?

【回答】

16. 黃河搬運泥沙造出的土地無法直接耕種,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們付出*勞去治沙;引出下文種桑固沙等內容的介紹。   

17. 列數字。“百年”“千年”説明了夏津植桑的歷史悠久;古桑數量之多説明夏津歷史上植桑養蠶業非常興旺。   

18. 不能。“幾乎”一詞是説*歷史上絕大多數王朝把發展農桑當作立國之本,但並非全部,刪去就過於絕對了。“幾乎”體現了説明文語言閲讀下文,完成各題。夏津,有片古桑林①河,本來是流水的,但黃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滾滾泥沙,送來為我們造地。這...準確*。   

19. 夏津桑蠶業歷史悠久,為當地乃至世界農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留存的古桑樹眾多,保存了歷史上的農桑原貌:留存的清代種桑縣令祠堂,可一窺當時的農桑政策。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説明文第一段作用。作答此題,要結合文體特點。説明文第一段由事例或現象説起,目的是為了引出説明對象或説明內容,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本題第一段“這片沙土未經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風起時遮天蔽日,沙打農田,土蓋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發生”説明黃河搬運泥沙造出的土地無法直接耕種,而且危害巨大。“天降其土,教人耕種,並不等於天上掉餡餅,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調和才能收穫的”説明需要先人們付出*勞去治沙。由此引出下文種桑固沙等內容。由具體情況説起,更易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

【17題詳解】

本特納考查説明方法的判斷和作用的分析。“百年”“千年”“兩萬餘株”“兩百餘株”判斷為列數字的説明方法。“百年”“千年”説明了夏津植桑的歷史悠久;“兩萬餘株”“兩百餘株”準確地説明了古桑數量之多,夏津歷史上植桑養蠶業非常興旺。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説明文語言的特點。先表達觀點,不能刪去。再結合句子理解詞語的作用。“幾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在句中起限制作用。帶入句中理解,“幾乎”一詞是説*歷史上絕大多數王朝把發展農桑當作立國之本,但並非全部。刪去後表達的意思過於絕對,與實際不符。“幾乎”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內容提煉概括。③段“在德州市夏津縣黃河故道上遺存了一片六千畝的古桑樹羣,依稀還保留着歷史上蠶桑興旺的樣子”,⑥段“桑蠶業則直接孕育出一條橫跨地球的絲綢之路。一棗一桑,確實為世界農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根據這些語句概括為:夏津桑蠶業歷史悠久,為當地乃至世界農業做出了巨大貢獻;③段“歷史上前輩勞作的情景我們已不得親見,但很幸運,在德州市夏津縣黃河故道上遺存了一片六千畝的古桑樹羣,依稀還保留着歷史上蠶桑興旺的樣子”,概括為:夏津縣留存的古桑樹眾多,保存了歷史上的農桑原貌;⑦段“夏津這片古桑林作為文化遺存之可貴,除保存了農桑原貌外,密林深處竟還有一座清代種桑縣令朱國祥的祠堂,現已改造成紀念館,從中可一窺當時的農桑政策”,概括為:留存的清代種桑縣令祠堂,可一窺當時的農桑政策。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