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走進書店,最暢銷的全是一些“有用”的書,考試類啊,健...

來源:國語幫 2.63W

問題詳情:

17.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走進書店,最暢銷的全是一些“有用”的書,考試類啊,健...

17.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走進書店,最暢銷的全是一些“有用”的書,考試類啊,健康類啊,營銷類啊……讀它可以直接幫你升學、謀生,獲得利益。其實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樣的機會。不僅讀書是這樣,世上很多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脱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回答】

厚積方能薄發

因為有了整個冬天的積蓄,所以才會有春日的萬紫千紅;因為有了無數次飛翔經驗的積澱,所以才有了雄鷹的直上九天。

就如鄭板橋畫竹。鄭板橋畫竹之前,當然早已對所要畫的成竹在胸,可畫起來時卻並不急於求成。先用細緻的筆法或勾或點或圈,把那遠山、山間的白雲,把那近水、水中的綠草,都細心的畫出來。這時雖然無竹,可那竹早已在點點滴滴的**之中了。那高遠的情懷、挺拔的英姿,也早已呼之欲出。這時候,他才不緊不慢的把竹補上。於是,一幅渾然天成的勁竹圖就出來了。正是因為有了之前那麼多的鋪墊和渲染,才使得竹的出現順理成章。倘若缺少了那些山水的蓄勢,竹的精魂也就不會那麼傳神地表現出來了。

作畫如此,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蘇洵曾在書齋埋頭苦讀數載,等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和見聞之後才走出書齋,那時他已年逾不惑,但是正因為有了十多年的積累,他才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的垂青,得以一鳴驚人,成為北宋文壇上的新星。

厚積方能薄發。厚積,並不是一味地沉寂。沉寂,為的是一飛沖天那一刻。而想一飛沖天,必須先擁有最強健的體魄,最柔軟的羽毛,最堅定的意志。

王國維曾道古今成大事者必經的三個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正是有了那“獨上高樓”的痴迷,“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千百度”“尋他”的厚積,才覓得“燈火闌珊處”的“那人”,那“驀然回首”的一刻才顯得那麼動人。

厚積方能薄發。有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積”,才有了琵琶女精妙絕倫的“發”;有了初唐王楊盧駱“導夫先路”的“積”,才使得大唐王朝詩歌雙子星座的“發”成為可能;有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曆史發展的“積”,才使得今天向小康社會大步邁進的“發”成為現實。

厚積方能薄發,薄發源自於厚積!

【解析】

試題分析:這是一篇材料作文,從材料中可知,“無用”和“有用”是相對的,材料中所説的“無用”並非真的“無用”,而是告誡人們要耐住寂寞,多方積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後,“無用”就變成了“有用”,在不經意間也許就超越了自己。參考以下立意:“無用”實則“有用”,成功往往垂青於有準備之人。 “厚積”才能“薄發”,多方積澱方能助你成功。切勿急功近利,超越自己往往是在不經意間。

【考點定位】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題目,材料很簡單。本題是一則給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關鍵在於對“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的理解,即“無用”和“有用”是相對的,“無用”並非真的“無用”,這就告誡人們要耐住寂寞,多方積澱,厚積薄發,使“無用”變成“有用”,從而不經意間超越自己。本題適合寫作議論文,可正論也可駁論,可從正面立意,也可從反面立意,只要圍繞材料的中心立意行文即可。在行文中注意結構的清晰,觀點的明確,沒有牽強的痕跡。

知識點:材料作文

題型:作文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