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4~15題。水調歌頭 葉夢得秋*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繞欹斜。為問...

來源:國語幫 5.17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4~15題。水調歌頭 葉夢得秋*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繞欹斜。為問...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4~15題。

水調歌頭

  葉夢得

秋*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繞欹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淨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ƒ。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注] 葉夢得(1077—1148),南宋詞人。靖康之難前,葉夢得幾次因得罪宦官而落職閒居。晚年隱居湖州太湖。‚拚(pàn):捨棄。ƒ化用蔡琰《悲憤詩》“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 „東山:東晉名相謝安曾從隱居的東山進入仕途並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

14.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上片起首兩句點明時令。黃花盛開報來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寫秋景,一般多寫得蕭瑟、衰颯,這裏卻把秋景寫得豔美,映襯出詞人開朗的胸懷。

B、三、四兩句,點明住地幽靜偏僻:簡樸的房子掩映在黃花叢中,外邊環繞着蜿蜒的小道。很適合過隱居生活。為後文“為問”委婉曲折、沉重感喟的抒發作鋪墊。

C、上片末兩句寫詞人來到了太湖邊上,凝視着浩茫無際的滄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淨,綺麗的*霞在波光裏閃動。望“海”“天”“霞”展現了詞人的閒適、沖淡之意。

D、下片前三句詞人從空間上再一次感歎一事無成。“歸來”兩句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鬆菊猶存”。

E、詞作上片和下片的表達方式有一些不同,上片寫景敍事為主,下片於敍事寫景之中,抒情較為集中,用典老道。全詞景物切換自然,詞氣清淡而情意真切。

15.本詞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有哪幾種。(6分)

【回答】

A C

①歸隱之情,“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官場失意,便想擁太湖山水自娛,歸隱山林。②壯志難酬、英雄空老的感喟,時刻糾纏着詞人。“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詞人隱居山林,因起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髮之歎。

③無法忘懷國家的安危,時刻惦念着抗金戰事的矛盾。痛苦“恨悲風”“怨胡笳”始終難以忘懷國家的安危。對朝政的不滿;(每點2分,答出3點6分)。

【詞作賞析】:

開頭兩句“秋*漸將晚,霜信報黃花”,點明時令。

黃花盛開報來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寫秋景,一般多寫得蕭瑟,這裏卻把秋景寫得很美,反映出詞人的開朗胸懷,其實,他的內心是不平靜的,在位下邊的抒發感慨作勢。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繞欹斜”,點明住地。

簡樸的房子,掩映在黃花叢中,外邊環繞着蜿蜒的小道。這是個幽靜偏僻的所在,很適合於過隱居生活,但心情是否閒適呢?

“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

秋晚山居,無所作為,詞人這個隱居山林的老翁,因起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髮之歎。“拚”為“割捨”亦“甘願”之意。這不是一般的牢騷話,而是委曲婉轉地表達出對時局的不滿情緒。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下汴京,徽、欽二帝被擄,他隨高宗南下,任户部尚書,陳述戰守大計,甚被親重。後來在兩次建康知府任上,建樹更大。後高宗向金屈膝求和,岳飛、張憲等被冤殺,趙鼎被貶官。他本人亦為當時*形勢所迫而離任。詞人之歎,實乃壯志不酬,英雄空老之喟歎。

 4、“徒倚望滄海,天淨水明霞。”

他走出了“小窗低户”,沿着崎嶇的小路來到了太湖邊上,凝視着浩瀚無際的滄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淨,綺麗的*霞在波光裏閃動。這樣優美的景*有沒有使他忘懷世事呢?顯然沒有,他的感慨又油然而生了。

 下片: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上片“流年輕度”是從時間上説的,這裏的“遍天涯”是從空間上説的,再一次感歎自己的一事無成。

“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淵明“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本”字表現自己歸隱的決心。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他鬱結於心的就是這個“恨”,恨什麼呢?

恨的是在蕭蕭的寒風裏,從北向南的新雁帶來了邊疆的訊息:強敵壓境,邊馬哀怨。這裏化用蔡琰《悲憤詩》“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換用“恨、悲、怨”幾個字,就顯得比原詩更加蒼涼悽楚,構成了這幾句詞語的基調,唱出了自己的心聲,流露出對於當朝割讓大片土地換取偏安局面的不滿情緒。就是這個大恨梗塞於胸,使得他“小窗低户”,不能安居;黃花、松竹無心觀賞;萬頃碧波也無意領略。他身雖隱退而心有不安,於是他想起了東山再起的謝安

“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東晉著名宰相謝安,從隱居的東山進入仕途。淝水一戰,擊潰了苻堅的百萬大*。這裏詞人隱然以謝安自況。這兩句是從李白《永王東巡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化來,表現了作者念念不忘收復失地的抗金意志。但着以“誰似”二字,又透露出自己願為謝安而不得的感慨。

 總評:寫景與抒情交互進行,而以抒發情懷為主,景物只起反襯作用,藉以表現內心的矛盾,可以説是這首詞表現手法的一個特點。

語言明快,很少藻飾,而感情卻很深沉,透露出義氣豪情,明顯受到蘇東坡詞風的影響。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