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孔子在《論語》中對詩的功能進行了高度概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在孔...

來源:國語幫 1.54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孔子在《論語》中對詩的功能進行了高度概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在孔...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孔子在《論語》中對詩的功能進行了高度概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在孔子時代,所謂“詩”通常指的是“詩三百”,即漢代以後所説的《詩經》,而“詩”的涵義要遠遠大於我們今天的文體概念,與社會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錢穆在《*文化史導論》中指出,“我們要懂*古代人對於世界、國家、社會、家庭種種方面的態度,最好的資料無過於此《詩經》三百首”。因此,《詩經》稱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百科全書”。

從總體上看,“興”“觀”“羣”“怨”説充分體現了孔子詩學強調個體心理欲求與社會道德倫理相統一的特*。其中的“興”和“怨”偏重創作者主體情感意志的抒發。“興”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對主觀情感的觸動生髮,“怨”則是不滿情緒的宣泄。“觀”與“羣”取自不同的視角,主要關注詩的作用和意義。“觀”是俯視或置身局外的觀察;“羣”則關涉人與人之間的共處、互動與交流等諸多方面,是社會、心理、倫理及情感等各種關係的多維聚合。

漢代孔安國將其解釋為“羣居相切磋”。孔安國注意到了人的社會屬*,人若在社會叢林裏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磨合、切磋制約的關係。宋代朱熹則將“羣”注為“和而不流”。朱熹關注到了“羣”的另一面,即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又不苛求自己與別人完全一致,從而保持自己*的個*,與孔子所説的“和而不同”意義相近。孔安國和朱熹的闡釋道出了“羣”的內在辯*關係,那就是既要與他人*相處,又要保持自己的**。

孔子一生都在宣揚並實踐“克己復禮”。他認為,詩是必須服從於“禮”的,也就是説,人要以“禮”來約束個人的*情,所謂發乎情,止乎禮。學《詩》可以教人如何處理和對待各種社會關係,從而達到人與我的協調。這便是“興於詩,立於禮”。

“禮”是以象徵意義的儀式或程序去規範社會各個階層的關係。從深層次上看,“羣”與“禮”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協調個人意志與社會秩序、個人慾望與道德規範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禮”更偏重人與人之間的砥礪與相處,是一種生存的外在需要,因為無視別人的存在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之中;也是個體生命精神上的內在需要,即個人在羣體中的存在感。

同時,我們不要忽視“羣”“和而不流”的一面,即個體生命自主*、**的一面。人就是在自我意志與外在現實間複雜關係的交錯扭結中存在的,除了以“禮”為象徵的規定*和穩定*之外,還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動的個體生命意志。

(2015年2月3日《*日報》)

4.下列關於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詩學強調個體心理欲求與社會道德倫理的統一,如“興”“怨”偏重作者主體情感意志的抒發,“觀”“羣”則主要關注詩在社會道德倫理方面的作用意義。

B.在《論語》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詩的功能。其中,“興”是指情感的發端,“怨”是不滿情緒的宣泄,“觀”是觀察,“羣”是社會、心理等關係的多維聚合。

C.孔子時代所説的“詩”與今天所説的“詩”並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詩三百”,即漢代以後所説的《詩經》,其涵義與社會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

D.《詩經》被稱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百科全書”,因此要了解*古代人對於世界、國家、社會、家庭種種方面的態度,就要研讀《詩經》。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對於孔子所説的“羣”,孔安國的闡釋注意到了人的社會屬*,道出了“羣”的內在辯*關係,即既要與他人*相處,又要保持自己的**。

B.“禮”是一種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視周圍人的存在;也是個體生命精神上的內在需要,即個人在羣體中的存在感。孔子認為詩必須服從於“禮”。

C.孔子“興於詩,立於禮”這句話告訴我們:學《詩》可教人如何處理和對待各種社會關係,從而達到人與我的協調;要以“禮”來約束個人*情。

D.“羣”與“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深層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協調個人意志與社會秩序、個人慾望與道德規範中都有重要作用。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既要“羣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僅要有以“禮”為象徵的規定*和穩定*,還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動的個體生命意志。

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義與孔子所説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苟求與別人的完全一致,從而保持自己*的個*。

C.我們每個人既不要忽視“羣”“羣居相切磋”的一面,即個體生命的自主*、**;也不要忽視“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磨合、切磋制約。

D.孔子一生都在宣揚並實踐“克己復禮”,“禮”是以象徵意義的儀式或程序去規範社會各個階層的關係,與“羣”相比,它更偏重人與人之間的砥礪與相處。

【回答】

4.D

5.A

6.C

【解析】

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文意的理解,將選項分別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D因果倒置。原文是“我們要懂*古代人對於世界、國家、社會、家庭種種方面的態度,最好的資料無過於此《詩經》三百首”,“因此,《詩經》稱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百科全書’”。另外“就要研讀《詩經》”與原文表述也有不同,也可以研讀其它資料,不過最好的資料是《詩經》。所以選D。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文意的理解,將選項分別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A以偏概全。原文是“孔安國和朱熹的闡釋道出了‘羣’的內在辯*關係,那就是既要與他人*相處,又要保持自己的**”。所以選A。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解答此題,可從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段,然後根據文段中作者的觀點,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作者觀點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取捨,C張冠李戴。依據原文,應該是“既不要忽視‘羣’‘羣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磨合、切磋制約;也不要忽視‘和而不流’的一面,即個體生命的自主*、**”。所以選C。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