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詩詞,除了課堂與考試,也可以變成《*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引發全民...

來源:國語幫 1.8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詩詞,除了課堂與考試,也可以變成《*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引發全民...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詩詞,除了課堂與考試,也可以變成《*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引發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頭與舞台,也可以走進直播平台,*民族樂團中胡首席蔡陽的一次演出,吸引21.5萬觀眾;故宮除了景點與博物館,也可以化身摺扇、玩偶、便籤,一年文創產品的銷售額達10億元……傳統文化,正抖落歷史的塵與土,腳步輕快地跟上了時代。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其中提到“釐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普及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舉辦經典誦讀、國學講堂、文化講壇、專題展覽等活動。鼓勵媒體開辦主題專欄、節目。利用互聯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這為傳統文化的開發挖掘指明瞭道路:既保有傳統的魅力,又帶着時代的創意。

談及傳統文化,言必及深邃與厚重。同時,任何一種文化,其生命力也來源於開放*與多義*,來源於多維度闡釋的可能。古語云:“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傳統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穫智慧的啟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陳寅恪先生的筆下,成就了《元白詩箋*稿》這樣的名著;在今天“90後”“00後”的手中,變成了網絡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現出多元豐富的包容。

季羨林先生留學德國時,選修了一門梵文課,課堂上只有他一個學生,“絕學”的淒涼景象大抵如此。傳統文化要避免“絕學化”,就不能只有“陽春白雪”一種樣態,也不妨親近“下里巴人”。綜藝節目《*詩詞大會》的觀眾人數累計達到11億人次,在這些人裏,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歡上了詩詞?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詩詞的韻味?詩詞變身綜藝,樂器走進直播,這些傳統文化找到了新的落點,也就有了煥發新一輪蓬勃生命力的可能。當然,強調傳統文化的創新,並不意味着傳統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調來滿足所有人的口味。傳統文化的闡釋不是沒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儈化、神祕化、功利化的套路。我們對傳統文化有足夠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唸做打、銀鈎鐵畫,自有它的魅力。對傳統文化的詮釋,如果從形變變成了神變,模糊了本來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揚的旗號,卻丟棄了內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報》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場二胡直播吸引21.5萬用户,一位古箏主播年收入超千萬元——平日裏許多傳統藝術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關注度,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一些進*網絡直播平台的傳統音樂藝術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箏、琵琶……這些普通人在古詩詞裏讀到,卻沒有什麼機會看到的樂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實展現。平日裏“冷門”的傳統樂器,為什麼放到網絡直播平台上就“火”了?這首先要歸功於互聯網傳播的助力。比如,*民族樂團中胡首席蔡陽,平時如果到國家大劇院演出,觀眾最多的時候也不過2000人左右。這還是在文化資源和傳統藝術愛好者集中的*。但是,一旦網上直播,藝術傳播突破了時空障礙,全國甚至全世界喜歡這門藝術的人都可以觀看。

    (摘自*網2016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國政協委員、非物質文化保護專家田青表示,傳統藝術要堅守住本質的東西,不能為了迎合流行而搞“轉基因”。田青委員坦言,在傳統藝術保護問題上自己是“保守派”,傳統藝術要堅持自己本質的東西,不能“轉基因”。“轉基因的結果就是迎合人,這不是藝術家要做的事,藝術家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創造。”田青認為,對於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讓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變非常重要。“假如為了迎合年輕人,所有的戲劇都改成流行音樂了,那幹嗎還要200個劇種,”田青表示,傳統藝術的從業人員要堅持自己的底線,比如崑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積累和修養才懂得欣賞,不能因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迎合。

    (摘自《*日報》2015年3月3日)

10.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準確的一項是

A. 上述三則材料,分別來源於報紙和網絡,所談內容各有側重,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同時都關注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這個話題。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談到利用互聯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材料二側重談利用互聯網傳播的助力,使藝術傳播突破時空障礙。

C. 從材料二可知,把傳統藝術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讓觀眾看到更多平時看不到的樂器,這種形式更優於在音樂廳、劇場表演的傳統形式。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員認為傳統藝術要堅守住本質的東西,讓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確反對將戲劇改成流行音樂。

11.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兩項是

A. 材料一中以季羨林的故事為例,來説明我們的傳統文化要避免“絕學化”,不能像德國的“梵文”那樣“陽春白雪”,需要親近普通民眾。

B. 材料一提出不能“丟棄了內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堅守住本質的東西”,都是為了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調來迎合觀眾的口味。

C. 材料一以綜藝節目《*詩詞大會》為例,來説明傳統文化要找到新的落點,才能煥發新一輪的蓬勃的生命力。

D. 材料二運用數字説明,通過網絡直播平台,無論是觀看人數還是經濟收入,傳統表演藝術家都可能得到體面的回報。

E. 材料三強調,傳統藝術的從業人員要堅持底線,如需要一定文化積累和修養才懂得欣賞的崑曲古琴,就不能因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去搞網絡直播。

12.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應該注意哪些方面?請根據三則材料概括並作簡要分析。

【回答】

10.B

11.BD

12.①加強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現代的表達形式。如利用直播平台、綜藝節目、發展文創產品等讓傳統文化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②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從深邃和厚重的傳統文化中挖掘內涵,獲得智慧的啟迪。

  ③創新發展的同時要有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保持傳統文化的底*。傳統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調,傳統藝術要堅持自己的基因不變,不能因為聽眾文化積累和修養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解析】

10.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A項材料二並沒有談到傳統文化保護。C項“網絡直播優於傳統表演形式”的説法過於絕對。D項田青委員反對的是為迎合觀眾“將所有的戲劇改成流行音樂”。

11.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上述材料的理解與分析。A項“不能像德國的‘梵文’那樣‘陽春白雪’”説法錯誤。季羨林的故事是以梵文絕學的淒涼景象,引出傳統文化要避免“絕學化”需要親近普通民眾的觀點。C項原文是“傳統文化找到新的落點,才有煥發新一輪蓬勃生命力的可能”。E項迎合聽眾不一定就是指“網絡直播”這種形式。

12.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篩選。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答題時注意審清題幹,然後鎖定區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題是綜合篩選的題目,要立足原文,加強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創新發展的同時要有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保持傳統文化的底*。

點睛:通過分析題幹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綜合信息篩選要立足全文,對文章進行段落的劃分,篩選文中的重要語句,整合後作答。重點關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條作答。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