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

來源:國語幫 2.4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 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 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曰:“月氏在吾北, 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敷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 見騫,喜,問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譯道,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留歲,還,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餘 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胡人,善*,窮急*禽獸給食。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乃令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並出,皆各行一二千里。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罷之。及騫言可以通大夏,乃復事西南夷。

騫以校尉從大將*擊匈奴,知水草處,*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是歲元朔六年也。後二年,騫為衞尉,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贖為庶人。

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曰:“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 外臣。”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弁,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齎金*帛直數 千鉅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

騫還,拜為大行。歲餘,騫卒。後歲餘,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 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節選自《漢書》卷六一)

18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B.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C.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D.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18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匈奴,活躍在我國北方一帶的遊牧民族。其部落聯盟首領稱為“單于”。漢武帝時,轉守為攻,其勢力逐漸轉衰。

B.節,節杖,古代使臣持的表明身份的憑*。用竹、木、銅等材料製成,上面刻有文字,雙方各執一半。

C.*,上古時建國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地區,與“四夷”相對,後泛指中原地區。與“李憑**箜篌”意同。

D.侯,本指*禮用的箭靶,又特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後泛指顯貴。也用於對士大夫的尊稱。

189.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騫不畏困難,*出使。面對匈奴與月氏結怨的局勢,漢朝乘機出使月氏想與月氏共同對付匈奴,張騫奉命出使,途徑匈奴時被扣留。

B.張騫堅貞不屈,不辱使命。張騫尋找機會和身邊的人逃往月氏,歷經艱險西行幾十天到達大宛,取得大宛信任,派遣翻譯輔助,輾轉抵達月氏。

C.張騫待人寬厚,守信用,西域人非常愛戴他。曾隨大將*衞青攻打匈奴,因知曉有水草之處,使*隊能夠及時得到供給,於是被封為博望侯。

D.張騫兩次出使,加強了中原與華夏各族的聯繫。他帶着價值數千萬的財物,道路方便通行的時候就親自出使旁邊的國家,歸國後一年多去世。

190.請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

(2)匈奴圍李將*,*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贖為庶人。

【回答】

187.B

188.C

189.B

190.(1)已經使大夏國稱臣做了大夏國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饒,境內很少有盜寇,感到滿足*,又認為距離漢朝遙遠而不想親近漢朝,根本就沒有報復匈奴的心思了。

(2)匈奴把李將*包圍,*隊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張騫沒能按時救援應當被斬首,用錢贖罪貶為平民。

【分析】

18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後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誌*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敍事內容的變化等。

句子意思是:張騫説:“我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封鎖道路,如今逃亡出來,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們。如果真能夠到達月氏,返回漢朝後,漢朝送給大王的財物是説不盡的。”

“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是以“為……所……”為標誌的被動句,“閉道”是“封閉道路”,是“被”的賓語,不能斷開,排除AC;“唯王使人道送我”中,“我”是“送”的賓語,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B。

188.此題考查對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知識量大,頭緒紛繁。包括傳統文化中事關人物稱謂、作品命名、古代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古代音樂和歷代刑罰等相關知識。學生平時要按照一定的線索多看多記。解題時須細心比對,防止張冠李戴,防止時代混淆,防止基本情節和人物錯亂等。解答時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本題,

C項,“與‘李憑**箜篌’意同”錯誤,“李憑**箜篌”中的“*”指的是國之*,意謂在京城。。

故選C。

18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乾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後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本題,

B項,“派遣翻譯輔助”錯誤。“為發譯道”意思是“就護送張騫”。

故選B。

19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後,應先回歸文本,然後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採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本題,

(1)中,“既”,已經;“臣”,名詞使動用法,“使……稱臣”;“君”,名次用作動詞,做君主;“志”,感到,認為;“以”,認為;“遠”,距離遙遠;“遠”,疏遠;“殊”,一點也不,一點也沒有。

(2)中,“圍”,包圍;“失亡”死掉逃跑;“後期”,沒有按照期限,沒有按時;“贖”,用錢贖罪。

【點睛】

文言文翻譯六方法——留、對、拆、增、刪、調

(1)留。古今意義相同、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保留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晉侯”、“秦伯”不譯。

(2)對。將單音節詞對譯成雙音節詞,有三種情況。

①原單音節詞加前綴或後綴。如:“鼠度其無他技”,“鼠”譯“老鼠”;“石之鏗然有聲者”,譯“石”譯“石頭”。

②原單音節詞前或後加同義詞。如:“不患貧而患不安”,“貧”譯“貧困”,“安”譯“安定”。

③原單音節詞換成另一個雙音節詞。如:“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兇”譯“荒年”。

(3)拆。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有時是古漢語中兩個連在一起的單音詞,譯時不能以今度古,要拆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祖父”譯“祖輩、父輩”。

(4)增。增補句子省略成分或詞語活用後新增內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質而白章”,譯時補出省略的主語“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時補出省略的謂語“擊鼓”;“則與鬥卮酒”,譯時補出動詞的賓語“他”;“豎子不足與謀”,譯時補出介詞的賓語“你們”;“今以鐘磬置水中”,譯時補出省略的介詞“在”。

②增活用後需要的內容。如:“吾從而師之”,譯時加“把當作”;“吾妻之美我者”,譯時加“認為”;“項伯殺人,臣活之”,譯時加“使”。

(5)刪。一些無法譯出的虛詞(語氣助詞、錶停頓、湊足音節)可刪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裏的“之”、“也”不譯。

(6)調。古漢語中的倒裝句子(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譯時要調整到它應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譯時謂語應回到主語後面,“你太不聰明瞭”。

參考譯文:

張騫,是漢中人,建元年中當上了郎官。當時投降漢朝的匈奴人説匈奴打敗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並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沒有人能幫助他一同攻擊匈奴。漢朝正想準備消滅匈奴,聽説此事後,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經過匈奴境內,於是招募能夠出使月氏的人。張騫以郎官的身份*,出使月氏,與堂邑甘父一起從隴西出關。經過匈奴的時候,匈奴抓住了他們,押送到單于那裏。單于説:“月氏國在我們北方,漢朝為什麼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漢朝會聽憑我的人過去麼?”於是扣留了張騫十多年,給他擇賠了妻室,並且有了兒子,然而張騫始終保留着漢朝的符節,不肯投降。

張騫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機與他的下屬向月氏國逃去,向西走了幾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國聽説漢朝有豐富的財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見了張騫,很是驚喜,問他想要到哪裏。張騫説:“我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封鎖道路,如今逃亡出來,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們。如果真能夠到達月氏,返回漢朝後,漢朝送給大王的財物是説不盡的。”大宛認為説的有道理,就護送張騫,抵達康居。康居再把他們轉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經被匈奴殺掉,匈奴人擁立他的夫人為王。已經使大夏國稱臣做了大夏國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饒,境內很少有盜寇,感到滿足*,又認為距離漢朝遙遠而不想親近漢朝,根本就沒有報復匈奴的心思了。張騫從月氏到了大夏,最終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實意圖。

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從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獲。留下有一年多,單于死去,國內動盪混亂。張騫與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漢朝。朝廷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為奉使君。

張騫*格堅強而有毅力,度量寬大,對人講信用,滿意之人很喜愛他。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於*箭,處境窘迫的時候就*捕禽獸來供給食用。當初,張騫出發時有一百多人,離漢十三年,只有他們二人得以回還。

漢朝天子聽説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類的國家都是大國,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遷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國家有相同的習俗,而*隊力量較弱,看中漢朝的財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這些國家,*隊強盛,可以用贈送財物、給以利益的辦法使他們朝拜漢朝。如果真的能夠用恩義使他們歸服,那麼就能擴充萬里之廣的土地,講不同語言有不同習俗的各國就會前來歸附,這樣漢朝的威望恩德就會遍及四海。漢朝天子於是命令經由蜀郡、犍為郡派出負有見機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條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張騫以校尉的身份跟隨大將*衞青攻擊匈奴,知曉有水草之處,*隊能夠及時得到供給沒有物資缺乏,於是被封為博望侯。這一年是元朔六年。過了兩年,張騫當上了衞尉,跟隨李廣將*一起從右北平出發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將*包圍,*隊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張騫沒能按時救援應當被斬首,用錢贖罪貶為平民。

天子多次問詢張騫關於大夏之國的情況。張騫已經失掉了侯位,於是説:“聯合了烏孫之後,它西面的大夏等國都可以招來而成為漢朝的外臣。”天子認為有道理,於是封張拜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人,各派兩匹馬,趕着數以萬計的牛羊,帶着價值數千萬的黃金絹帛,分派多名持節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話就派人去往旁邊的國家。

張騫回來後,封為專管接待賓客的大行令。過了一年多,張騫去世了。又過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國的副使都同有關國家的使者一起回來,於是(從此以後)漢朝西北方向的國家開始跟漢朝互通往來(互通使者)。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