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線(/)給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劃9處)(3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

來源:國語幫 2.39W

問題詳情:

用斜線(/)給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劃9處)(3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

用斜線(/)給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劃9處)(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

16.在小題1的文言語段中,體現了孔子哪些教學理念?請簡要概括。(6分)

【回答】

【*】

1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評分標準:對三處1分,共3分)

16.體現孔子的教學理念有:A.循循善誘,因材施教。B.兼容幷蓄,鼓勵個*。C.自主交流,賞識學生。(評分標準:每個要點2分,共6分;要點意思對即可

【解析】

15.

試題分析:文言斷句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現的題型,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當然還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鑑:找名詞、找動詞、看標誌、注意句式、注意修辭等。

考點:對文言斷句的理解。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

試題分析:本題答題的關鍵是瞭解文本的含義,理解文本含義可知文中所記載的孔子的四個學生,四種理想,四種*情,孔子因人而異,因勢不同,分別以不同的評點(或語言、或表情、或感歎、或反問、或直接、或含蓄)來教育學生。此次師生閒坐聊天,可謂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範例。文中子路以勇治國,冉有以富治國,公西華以禮治國,曾皙以美治國,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標準,但孔子沒有對他們進行簡單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據自己預設的標準或偏私喜好來評判學生,而是寬容接納,積極肯定。不管是從*國的子路、冉有、公西華,還是逍遙閒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積極的評價,對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對冉有、公西華則極力讚揚,鼓勵他們大展宏圖,對子路則是肯定其才能當中略有批評。這分明體現了孔子對學生*格特徵和興趣愛好的理解和認同,接納和鼓勵。言談中孔子不多説一句話,引導學生談理想,談志趣,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師不經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為習慣、禮儀修養應該如何定位和規範。孔子用冉有和公西華的謙遜温和來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來鼓勵冉有和公西華,這種用心良苦的談話,的確體現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穎和深刻。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參考譯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着。孔子説:“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説:‘沒有人瞭解我呀!’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説:“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隊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麼樣?”

(冉求)回答説:“一個縱橫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回答説:“我不敢説能做到什麼,只是願意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曾點,你怎麼樣?” 

(曾點)*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説:“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呀!” 

孔子説:“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曾點)説:“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裏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長歎一聲説:“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晳最後走。曾晳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孔子説:“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晳)説:“你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説:“治理國家要講理讓,可他的話卻一點不謙讓,所以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嗎?宗廟祭祀和諸侯會同之事,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的贊禮人,那誰能來做大的贊禮呢?”)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