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分別講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對子路的話不以為然。篇末是曾皙與孔子師生二...

來源:國語幫 1.9W

問題詳情:

《論語·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分別講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對子路的話不以為然。篇末是曾皙與孔子師生二...

《論語·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分別講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對子路的話不以為然。篇末是曾皙與孔子師生二人的對話,這一對話存在兩種不同的標點,其中一種標點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另一種標點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 )“唯求則非邦也與?”

(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則非邦也與?”

(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請在括號內寫出本句的説話人

(2)不同的標點源於對文本不同的解讀,請簡要説明第二種解讀與第一種的不同之處。有人認為第二種解讀優於第一種,你贊成哪一種?請説明理由。

【回答】

(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2)不同之處:

要點一:第一種解讀認為在對話中,曾皙一次發問,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種解讀認為曾皙三次發問,孔子三次作答。

要點二:第二種解讀認為,曾皙與孔子的關注點不同,直到最後二人也沒有談攏。孔子關注的是“為國以禮”,應該謙虛,故對子路的話不以為然;曾皙的志向與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從政(有出世傾向),他的關注點是從政與不從政的差別。他認為孔子既然對子路的從政“哂之”,就應該也對求和赤“哂之”,所以才會有連續的發問,第一種解讀沒有體現上述內容。

看法及理由:

示例一:贊同第一種解讀。理由是,孔子的關注點在於“為國”是否“以禮”、是否謙虛,所以他用一連串的反問句,強調赤和求同樣也是為政但是卻表現得謙虛,反襯子路不夠謙虛。孔子細緻地回答了曾皙的提問,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示例二:贊同第二種解讀。理由是,這一解讀與前文四人各言其志銜接緊密,生動地再現了師生間的對話過程和各自不同的關注點。曾皙一再追問,孔子耐心作答,表現了融洽*的師生關係。這一解讀文氣更順。

【解析】

試題分析:第一小問要求在括號中寫出本句的説話人。要想填寫這些內容,就要仔細分析題乾和前面第一個版本。題幹説“篇末是曾皙與孔子師生二人的對話”,可見對話的應是“孔子”和“曾皙”;這二人的身份,一為師,一為生。“夫子何哂由也”,這句話應是“曾皙”問孔子,因為“夫子”是對老師的敬稱;“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這句應是孔子回答;那麼第三句“唯求則非邦也與”又該是曾皙發問,第四句又是孔子説的,以此類推即可。第二小問首先要注意答題的模式,應為不同之處+觀點+理由。然後尋找角度。這兩則材料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一是對話的方式,一是對話的內容。從對話方式來看,第一則是一次發問,一次作答;第二則是三次發問,三次作答。從第一則看來,學生只一問,老師就從各個方面進行解答,非常詳細,非常耐心;從第二則看來,學生問,老師答,師生關係極為*。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知識點:*古代文學 春秋

題型:名著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