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題。什麼是“諷刺”?魯迅①我想:一個作者,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但自然也...

來源:國語幫 7.35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題。什麼是“諷刺”?魯迅①我想:一個作者,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但自然也...

閲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題。

什麼是“諷刺”?

魯迅

①我想:一個作者,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但自然也必須是藝術地——寫出或一羣人的或一面的真實來,這被寫的一羣人,就稱這作品為“諷刺”。

②“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誣衊”;既不是“揭發*私”,又不是專記駭人聽聞的所謂“奇聞”或“怪現狀”。它所寫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見的,平時是誰都不以為奇的,而且自然是誰都毫不注意的。不過這事情在那時卻已經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於可惡。但這麼行下來了,習慣了,雖在大庭廣眾之間,誰也不覺得奇怪;現在給它特別一提,就動人。譬如罷,洋服青年拜佛,現在是平常事,道學先生髮怒,更是平常事,只消幾分鐘,這事蹟就過去,消滅了。但“諷刺”卻是正在這時候照下來的一張相,一個撅着屁股,一個皺着眉心,不但自己和別人看起來有些不很雅觀,連自己看見也覺得不很雅觀;而且流傳開去,對於後日的大講科學和高談養*,也不免有些妨害。倘説,所照的並非真實,是不行的,因為這時有目共睹,誰也會覺得確有這等事;但又不好意思承認這是真實,失了自己的尊嚴。於是挖空心思,給起了一個名目,叫作“諷刺”。其意若曰:它偏要提出這等事,可見也不是好貨。

③有意的偏要提出這等事,而且加以精煉,甚至於誇張,卻確是“諷刺”的本領。同一事件,在拉雜的非藝術的記錄中,是不成為諷刺,誰也不大會受感動的。例如新聞記事,就記憶所及,今年就見過兩件事。其一,是一個青年,冒充了*官,向各處招搖撞騙,後來破獲了,他就寫懺悔書,説是不過藉此謀生,並無他意。其二,是一個竊賊招引學生,教授偷竊之法,家長知道,把自己的子弟禁在家裏了,他還上門來逞兇。較可注意的事件,報上是往往有些特別的批評文字的,但對於這兩件,卻至今沒有説過什麼話,可見是看得很平常,以為不足介意的了。然而這材料,假如到了斯惠夫德或果戈理的手裏,我看是準可以成為出*的諷刺作品的。在或一時代的社會裏,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也就癒合於作諷刺。

④諷刺作者雖然大抵為被諷刺者所憎恨,但他卻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諷刺,在希望他們改善,並非要捺這一羣到水底裏。然而待到同羣中有諷刺作者出現的時候,這一羣卻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筆墨所能救了,所以這努力大抵是徒勞的,而且還適得其反,實際上不過表現了這一羣的缺點以至惡德,而對於敵對的別一羣,倒反成為有益。我想:從別一羣看來,感受是和被諷刺的那一羣不同的,他們會覺得“暴露”更多於“諷刺”。

⑤如果貌似諷刺的作品,而毫無善意,也毫無熱情,只使讀者覺得一切世事,一無足取,也一無可為,那就並非諷刺了,這便是所謂“冷嘲”。

(選自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9.請簡要概述第③段的論述層次。

10.結合全文,簡要概括“諷刺”的特點。

11.文章第④段中“適得其反”有何含意?

【回答】

9.①首先提出敏鋭(有意)、精煉、誇張是“諷刺”的本領的觀點;②接着以兩則時事為例來*非藝術的記錄不是諷刺,從而*諷刺需要敏鋭(有意)、精煉和誇張;③最後指出越是平常普遍的事情,越適合於作諷刺。

10.①真實、常見(公然);②敏鋭(有意)、精煉、誇張;③善意、熱情;

11.①諷刺的本意是希望人們向善;②卻因這一羣已不可收拾,反而暴露出被諷刺這一羣的缺點以至惡德;③從而使敵對的別一羣獲益,目的和效果相反。

【解析】

9.

試題分析:一般的論*段落應是總--分--總的結構,本文的第三段也是,第一句是總的提出觀點,第二到第七句是分説,其中列舉兩則事例,最後一句又是總説,得出結論。由此可以概括出*。

考點: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0.

試題分析:解答本題,可以從原文中提煉相關信息並概括,如抓住文中的“‘諷刺’的生命是真實”“它所寫的事情是公然的”“有意的偏要提出這等事,而且加以精煉,甚至於誇張”“但他卻常常是善意的”“毫無善意,也毫無熱情”等內容,即可得到*。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1.

試題分析:解答該題,應當注意“適得其反”的語境,如“他的諷刺,在希望他們改善,並非要捺這一羣到水底裏”“這一羣卻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筆墨所能救了”“實際上不過表現了這一羣的缺點以至惡德,而對於敵對的別一羣,倒反成為有益”等內容,根據這些概括*,分點作答即可。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