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宗文鄙武,六鎮兵卒,多擯棄之,有同奴隸...

來源:國語幫 2.34W

問題詳情:

閲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宗文鄙武,六鎮兵卒,多擯棄之,有同奴隸...

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宗文鄙武,六鎮兵卒,多擯棄之,有同奴隸,邊任浸輕,裔夷內侮。魏之衰弱,實肇於此。

——馬端臨《文獻通考》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厲行改革,讀史的人都説他是失策。這種觀察,也是謬誤了的。議論他的人,不過説他是:從此以後就同化於漢族,失掉本來雄武的特質。然而不如此,難道想永遠憑藉武力和漢族相持麼?……總而言之,以塞外遊牧的民族,侵入*,其結果和漢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呂思勉《*通史》

(1)材料一作者認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麼?

(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反駁對孝文帝的指責的?

(3)通過上述材料,你對民族發展和文明進步有何認識?

【回答】

(1)急於漢化,矯枉過正;崇文鄙武(重文輕武),削弱*力。

(2)作者認為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符合進步趨勢;有利於少數民族發展(封建化)。

(3)中華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創造的成果;善於吸收借鑑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推動文明進步;融合發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優秀傳統。(言之有理即可)

【詳解】

(1)依據材料“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宗文鄙武”等信息分析作答,可得出急於漢化,矯枉過正;崇文鄙武(重文輕武),削弱*力等。

(2)結合“讀史的人都説他是失策”“這種觀察,也是謬誤了的”“以塞外遊牧的民族,侵入*,其結果和漢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等信息和所學知識綜合分析作答可得出作者認為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符合進步趨勢;有利於少數民族發展(封建化)。

(3)屬於開放*題目,可以從民族融合、民族發展等角度分析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主觀題分類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