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閲讀(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材料,完成1~3題。民間歌謠在漢代受到相當的重視,有...

來源:國語幫 7.4K

問題詳情:

現代文閲讀(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材料,完成1~3題。民間歌謠在漢代受到相當的重視,有...

現代文閲讀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

閲讀下面材料,完成1~3題。

民間歌謠在漢代受到相當的重視,有不少優秀作品被保留下來。其實民間文學(尤其是歌謠)歷代都很豐富,但是由於它的“草根”*質,一般不受重視,很少被記錄,所以自生自滅,難以流傳。因此歷史上民間文學的長久流傳,往往要藉助於官方渠道。上古、殷周時期,統治者為實施宗廟祭祀,同時也兼以朝廷禮儀、自身*,都設有不同規模的樂隊,後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時期的樂器,皆可*其事。這裏有一件事很重要,傳説周公“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為擴充“樂”的功能,當時他採取了“采詩”以“配樂”的做法。周王朝頗為重視通過“樂”來了解政情民風,此之謂“觀樂”。《左傳》記栽的“季札觀樂”,就是著名的事例。總之,從周朝開始,就形成了採集民間歌謠納入官方之樂的做法,這成為禮樂制度的一部分。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中的不少民間作品,應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採集、收納進來的。

    這一古老的“采詩”傳統,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秦代的焚書坑儒的打擊,至漢初早已被廢棄,只存在於一些儒生的記憶裏。直到漢武帝時期,儒術獨尊,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禮樂制度體系,包括樂的內容和程序建設。隨着朝廷樂府機構的設立和活動的正規化,樂府文學(歌辭)的建設也漸見起*,具體措施是發動文士寫作歌辭,還有就是從全國各地收集民間歌辭,雙管齊下,大規模進行。參與創作的有當時最負盛名的文士司馬相如等人,他們所製作的歌辭,是《郊廟歌辭》中的“郊祀歌”之類。民間歌辭是通過收集而來的,收集工作由樂府機構承擔。

    樂府機構的任務有兩大項,除在各種禮儀場合奏樂之外,還有采歌謠。這是古老的采詩傳統在新朝代的再起。如何“採”法?《尚書》之《夏書•胤徵》:“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早有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鐸徇於路,宣傳教令,這在漢代儒者説法中是被確認的,所以他們也仿效實行起來,採集百姓謳謠的故事,以為禮樂制度之一環節。採謳謠的目的當然是“觀風俗”“知政教得失”,符合禮樂精神的要求。

    通過文士撰作和採集民間歌謠這兩種辦法,漢代的樂府文學很快豐富起來,漢樂府歌辭成為文學史上一大新景觀。尤其是民間歌謠,雖然當初它們並未進入“郊廟歌辭”“燕*歌辭”等樂府歌曲的核心部分,只是存在於“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歌謠辭”等非核心部分,但是由於它們的存在,樂府歌辭的總體文學價值卻明顯提升了一個檔次。今天我們看到的漢代優秀民間作品,大多是以此種方式被保存下來的。如《漢鐃歌*曲》中的多數歌辭,還有《日出東南隅行》《昭君怨》等。從*詩歌史角度看,除了上古先秦時期有《詩經》中的民歌外,唯有漢代一大批樂府民歌,能夠佔據詩壇的半壁*山,這一景觀,是其他朝代很少看到的。

(選自《文史知識》,有刪改)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歌謠是民間文學的一部分,歷朝歷代都很豐富,但因為是底層的文學樣式,一般不受重視,很少被記錄,所以難以流傳。

B、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秦代的焚書坑儒的打擊,採集民間歌謠納入官方之樂這一做法到漢初已經被棄之不用。

C、官府採集百姓謳謠的目的是“觀風俗”“知政教得失”,《夏書》中的“遒人以木鐸徇於路”説明夏代已有專門的官員到民間採集百姓謳謠。

D、民間歌謠雖然當初沒有進人樂府歌曲的核心部分,但是這些民間歌謠的存在,提高了漢代樂府歌辭的總體文學價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從漢代保留了不少優秀的民間歌謠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漢代對民間文學十分重視,而民間文學要想長久流傳,往往要藉助於官方的力量。

B、漢武帝時期因為獨尊儒術,朝廷設立了樂府機構,負責樂的內容和程序建設,並最終完成了完善的禮樂制度體系的建立,民間歌謠也隨之繁盛起來。

C、周朝時期,為了擴充“樂”的教化功能和了解政情民風的功能,周公採取“采詩”以“配樂”的形式制禮作樂,這種做法在後世也有沿用。

D、除了《詩經》中的民歌外,*詩歌史上還有漢代的樂府民歌能夠與其他詩歌類型抗衡,這也説明了漢樂府歌辭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考古發現的殷周時期的樂器能夠*,在上古、殷周時期,統治者為了宗廟祭祀、朝廷的禮儀以及自身的*等,都設立了不同規模的樂隊。

B、漢代的樂府文學豐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朝廷發動文士寫作歌辭,如當時最負盛名的司馬相如等人蔘與創作;二是收集民間歌辭。

C、樂府機構採集民間歌遙這一做法是在漢朝實行起來的,開始成為禮樂制度的一個環節,這種效仿古老的采詩傳統的做法符合禮樂精神的要求。

D、漢代的民間歌謠僅僅因為存在於“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歌遙辭”中而成為十分優秀的民間作品,從而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回答】

C 2、B 3、D                    【考點】社會科學類,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對作品進行個*化閲讀和有創意的解讀,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對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解析】【分析】(1)C項,“夏代已有專門的官員到民間採集百姓謳謠”説法錯誤。文中第一段説“採集民間歌謠納入官方之樂的做法”是從周朝開始的;第三段中説“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鐸徇於路,宣傳教令”,而漢代則是“仿效”此法,派官員到民間“採集百姓謳謠的故事”。 (2)B項,不合文意,根據原文第2段“直到漢武帝時期,儒術獨尊,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禮樂制度體系,包括樂的內容和程序建設”,可知該項的“……樂府機構,負責樂的內容和程序建設”與原文意思不符;無中生有,“最終建立了完善的禮樂制度體系”在文中沒有依據。 (3)D項,強加因果,被收集並保存在“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歌謠辭”中的民間歌謠本身就是優秀的民間作品,並不是因為被保存下來才成為優秀作品的。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