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中庸”辨析張岱年①以前曾經有一種比較流...

來源:國語幫 3.28W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中庸”辨析張岱年①以前曾經有一種比較流...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每小題3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庸”辨析

張岱年

①以前曾經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見解,認為*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對於這個問題,應略作辨析。

②“中庸”觀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説“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對於中庸的含義無所解釋。但是説“中庸之為德”,而不是説“中庸之為道”,足*中庸是指一種修養境界,而不僅是指一種抽象原則。孔子又説:“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子路》)中行是較高的品德,應與中庸同義。孟子説:“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孟子·盡心下》)不説中行而説中道,中行、中道,當是同一意義。總之,中庸、中行、中道,應具有同一含義,指高於狂狷的修養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所謂執兩用中應即對於中庸的解釋。《説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隨時運用中的原則,處事恰如其分。孔子嘗説:“過猶不及。”(《論語·先進》)後儒解釋中庸為“無過無不及”,是正確的。

④“中庸”觀念包含一種認識,即許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和沒有達到這個限度一樣。這就是“過猶不及”。有些事情,確實如此。如飲食衣着以及睡眠之類,確實是“過猶不及”。但是,許多事情的限度是隨時代的演進而改變的。例如所謂“君臣之義”,過去認為是必須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打倒了君權,使人類歷史大大前進了一步。又如*封建時代排斥所謂奇技淫巧,阻礙了自然科學的進展;近代西方實*科學長足進步,技術遠遠超過了前代,促進了文化的高度發展。在歷史上,在一定的範圍內,超越傳統的限度,往往可以實現巨大的飛躍。如果固守“過猶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進了。因此,“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曾經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我認為,不能把“中庸”看做*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國家都宣揚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國*鼓吹法蘭西精神,德國*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華民族必有作為民族文化的指導原則的中華精神。古往今來,這個精神得到發揚,文化就進步;這個精神得不到發揚,文化就落後。正確認識這個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認為中庸是指一種修養境界,以下不屬於其依據的一項是

A、孔子提出“中庸之為德”,而沒有説“中庸之為道”,足*中庸是指一種修養境界。

B、孔子在《論語·雍也》中對於中庸的含義無所解釋,可以推測中庸是指一種修養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説:“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中行應與中庸同義,是較高的品德。

D、孟子説:“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中道與中行和中庸含義相同,指高於狂狷的修養境界。

下面對“中庸”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庸》説:“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所謂執兩用中就是對於中庸的解釋。

B、《説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隨時運用中的原則,處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論語·先進》中所説的“過猶不及”。

D、後儒提出“無過無不及”,這是對中庸的正確解釋。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中庸就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尋求適中的方法,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這個觀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和沒有達到一樣,這就是“過猶不及”。

C、在歷史上,只有超越傳統的限度,才可以實現巨大的飛躍。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進。

D、作者認為,“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曾經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

【回答】

1B (B項中由“對於中庸的含義無所解釋”,推測不出“中庸是指一種修養境界”,強加因果關係。)  2、C (C項“過猶不及”能夠體現出中庸的思想,但不能説“中庸就是‘過猶不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3、D (A項:曲解了原文,“中庸”觀念是孔子提出的,但他對於中庸的含義無所解釋;B項:“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與原文不符,擴大了概念的範圍,應為“許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 C項:首先缺少前提“在一定的範圍內”,另外“只有„„才”的表述太絕對化。)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