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①在宋代詩學中,“格卑”是一個相當流行的觀念,主要體現了宋人對晚唐五代詩某些審美特徵...

來源:國語幫 2.1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①在宋代詩學中,“格卑”是一個相當流行的觀念,主要體現了宋人對晚唐五代詩某些審美特徵...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①在宋代詩學中,“格卑”是一個相當流行的觀念,主要體現了宋人對晚唐五代詩某些審美特徵的批判。目前學界批評晚唐五代詩,就喜空泛地借鑑“格卑”觀念,比如《唐代文學史》評鄭谷詩云:“可惜常常失之鬆淺,體骨較弱,格調也不夠高。”這顯然是沿用了歐陽修《六一詩話》的説法:“(鄭谷)其格不甚高。”這種斷語可以作為鑑賞之小結,卻難以揭明病灶;如果強作解人,就容易以實釋虛,滑向審美範疇之外。比如臧清雲:“前人評價鄭谷的詩,多説‘其格不甚高’(歐陽修《六一詩話》)、‘氣格如此之卑’(葉夢得《石林詩話》)……這是過於嚴格的要求。處於大崩潰前夜的唐季,已經不可能再激盪着奮發踔厲的盛唐朝氣了,十哲也難脱時代的暮氣。”這一論述揭示了“格卑”的社會根源和精神背景,卻不能説明造成“格卑”的具體審美因素。此外,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闢專節討論宋代詩學中的“格”,由於立足點也是“詩人的人格乃至整個時代的精神形態”,所以在論及“格卑”之時,雖然注意到“詩歌若只有精神內容的高尚,仍不免‘格卑’之譏”,“氣格亦關乎語言風格問題”,但語焉未詳。因此,學界對“格卑”觀念的觀照,要麼停留於借鑑、發揮,要麼進行士風人格層面的追索,卻未能在審美範疇之內予以足夠細膩的分析,未能更切實、更全面地揭示它在宋代詩學中的豐富意義及歷史價值,我們應當深入到核心來討論這個問題。

②“格卑”觀念雖是在宋人手裏發揚光大,但其草創,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當時詩人常在自嘲的語境中討論“格卑”。比如杜牧《憶齊安郡》雲:“格卑常汩汩,力學強悠悠。”這是自嘲苦吟之態。再如韓俚《格卑》雲:“格卑嘗恨足牽仍,欲學忘情似不能。”這是在自嘲之餘反省“格卑”的原因——多情善感,亦即吳融《離霅溪感事獻鄭員外》所謂“足恨饒悲不自由”、徐夤《淚》所謂“發事牽情不自由”。又如鄭谷《自貽》雲:“琴有澗風聲轉淡,詩無僧字格還卑。”(《鄭谷詩集箋註》卷三)此句既暗示了“格卑”的一項外在表徵——“僧”作為語詞或意象的頻繁出現,又宣稱自己“格卑”的原因並不在此。其《詠懷》雲:“景物還多感,情懷偶不卑。”綜上所述,“格卑”觀念在草創之際,內涵尚很模糊、簡單,包含了晚唐五代詩人對自身創作的零碎反思,涉及風格、人格、語言等多種因素。這些反思奠定了宋代“格卑”觀念的基礎,也為宋人批判繼承晚唐五代詩埋下了伏筆。

③宋代詩學中的“格卑”觀念在內涵上有很大發展,呈現出清晰*與複雜*並存之貌。一方面,“格卑”觀念擁有相對清晰的基本內涵:“格”是法式、標準,而不是簡單的風格或人格;“卑”是低級、不高明,而非粗俗、俚俗。“格卑”主要是一個綜合*的審美語言觀念,關注的是語言的表意能力,即“意”與“言”的關係。

④另一方面,“格卑”的具體內涵隨着批評對象的變化而呈現出分化傾向,最終體現為兩種相互對立的語言策略:一是“意勝言”,蔣寅在《不説破——含蓄概念之形成》一文中論“杜牧之雲:‘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尊前笑不成。’意非不佳,然而詞意淺露,略無餘藴。元白張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盡則又淺露也。”二是“言勝意”,如吳可《藏海詩話》雲:“凡裝點者好在外,初讀之似好,再三讀之則無味。要當以意為主,輔之以華麗,則中邊皆甜也。裝點者外腴而中枯故也。”宋人認為,正是“意勝言”與“言勝意”這兩種語言策略,造就了晚唐五代詩的“格卑”特徵。

(佚名《論宋代詩學中的格卑觀念》,有刪改)

4.下列關於“格卑”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宋代一個相當流行的審美觀念,常被現代學者套用來批判晚唐五代時期的詩歌作品。

B.草創於晚唐五代,在宋代迅速發展,內涵模糊簡單,常出現在詩人自嘲的語境中。

C.在詩歌作品中往往直接出現,有一項外在特徵是伴隨着“僧”這個詞語或意向的頻繁使用。

D.發展到宋代,其內涵指的是法式標準的低級、不高明,最終表現為內容與形式兩種語言策略的相互對立。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格卑”在宋代詩學中主要體現了宋人對晚唐五代詩某些審美特徵的批判。如歐陽修《六一詩話》:“(鄭谷)其格不甚高。”

B.現代批評家對“格卑”的原因探討,大多侷限在社會時代、士人精神方面,因此並不深刻全面。

C.韓俚《格卑》詩説明“格卑”的原因是吳融《離霅溪感事獻鄭員外》和徐夤《淚》所謂的“足恨饒悲不自由”、“發事牽情不自由”。

D.晚唐五代詩人對自身作品多角度的反思,是“格卑”觀念產生之初的重要內容,也對宋人認識、學習、批判晚唐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在論及“格卑”之時,如果能在語言風格上做更詳盡的論述,就離探討“格卑”在宋代詩學中的豐富意義及歷史價值上更近了一步。

B.鄭谷的“琴有澗風聲轉淡,詩無僧字格還卑”“景物還多感,情懷偶不卑”暗示了 “僧”字的使用、詩人的多情善感可能造成“格卑”。

C.如果借鑑本文的“格卑”內涵的闡釋,《水滸傳》中的李逵,《紅樓夢》中的焦大、劉姥姥就都可以被認為是“格卑”。

D.“意勝言”與“言勝意”是“格卑”的內涵因分化而呈現的語言策略,宋人認為,這兩者一起造就了晚唐五代詩的“格卑”特徵。

【回答】

4.B

5.A

6.C

【解析】

試題分析:

4.內涵“模糊簡單”錯,那是唐代。宋代“格卑”觀念在“內涵上呈現出清晰*與複雜*並存之貌。”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考核概念的題目的命題點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內涵、外延,注意的錯誤主要是範圍不當、偷換概念、無中生有、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問等類型。命題的方式經常是對文中相關概念的要點進行組合,或對文中的句子進行轉換,或是改變文中句子之間的關係。此題B項張冠李戴。

5.“宋人對晚唐五代某些詩歌審美特徵的批判”錯,原文是“宋人對晚唐五代詩某些審美特徵的批判”。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篩選並整合信息的題目,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於對文中佐*觀點的現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混淆範圍、偷換概念等等。此題選項A偷換概念。

6.《水滸傳》中的李逵,《紅樓夢》中的焦大、劉姥姥就都可以被認為是“格卑”錯誤。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是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範圍、強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此題C項曲解文意。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