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後面題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洞庭之東*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

來源:國語幫 2.0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後面題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洞庭之東*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後面題

登岳陽樓(其一)

陳與義

洞庭之東*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

【注】本詩作於1127年由陳留南奔襄漢途中。

16.從題材的角度來看,本詩屬於哪一類?它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簡要概括。

17.前人認為本詩頸聯與杜甫《登高》頸聯有異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贊同?簡述理由。

【回答】

16.羈旅詩;本詩塑造出一個白髮蕭蕭(蒼蒼)、飄泊天涯但依然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

17.贊同:杜甫因安史之亂後*閥混戰而漂泊西南,而陳與義則因金兵入侵而南逃襄漢,兩聯均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角度表達出深重的羈旅之愁與國運維艱之悲。(若不贊同,言之有理即可,觀其理由,酌情給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6.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可先確定寫法,這首詩歌採用了以景寫人和以事寫人相結合的手法,故側重的是人的心情與遭遇,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消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其中就有這兩首《登岳陽樓》。詩的最後一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説傷今,而言“弔古”,含蓄藴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滄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可據此得出*。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在偏重敍事或詩人隱身的詩歌作品中,詩人往往藉助筆下塑造的人物或隱喻的人物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生的領悟,或者寄託自己的理想。解答此類題目的步驟與要點:①找到詩中描繪人物形象的相關語句,準確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含意。②用精練的話語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徵。③結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繪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④緊扣題目要求,擬寫*。例如,可根據關鍵詞“多難”“白頭”“老木滄波”“悲”等得出白髮蕭蕭(蒼蒼)、飄泊天涯但依然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

17.可根據對詩歌寫作背景,結合着對頸聯“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的理解分析作答。經過前面的蓄勢,詩人終於在頸聯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敍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遊”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説法,但是又無可奈何。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裏登高臨危,讓人不堪忍受。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迴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開放*的探究題,據題幹要求,探究時,應將重點落在“異曲同工之妙”上,因此答題前就要先正確理解“異曲同工之妙”的意思。“異曲同工之妙”是指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説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目的。亦作“同工異曲”。曲調不同,卻同樣美妙。喻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論一樣精*,或不同的事情產生同樣的效果。從本詩看陳與義的律詩風格:陳與義詩宗杜甫,特別是他的律詩,顯地表現出老杜的特點,可謂神形兼備。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經歷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難,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沒能返回北方的故土,傷心慘目,少有匹之者。陳與義身歷靖康之難,也感受到了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雖然受苦受難的嚴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預後”很好——他後來做到了參知政事。位居宰輔,可是他對離亂生活的感悟和體驗卻與杜甫有共同之處,發而為詩,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論及此詩,多認為與杜甫的《登高》有異曲同工之妙。和杜甫一樣,都精於煉字煉句,也善於描寫議論。其餘諸如寫景之瑰麗壯闊,抒情之沉鬱超絕,音韻之響亮。對偶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處。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