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詩歌,完成題目。野田黃雀行曹植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

來源:國語幫 3.17W

問題詳情:

閲讀詩歌,完成題目。野田黃雀行曹植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

閲讀詩歌,完成題目。

野田黃雀行 曹植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注:①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位掌權,對曹植心存疑忌,本詩作於曹植的至交丁儀、丁廙被殺 之時。②捎:揮擊,削破。③摩:接近、迫近。

1.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五言    。

2.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兩句暗示了環境的險惡

B.“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兩句委婉地表達詩人失權,無法救助朋友的無奈和憤懣

C.“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兩句表達詩人對突破困境,實現理想壯志的憧憬

D.“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兩句表達詩人內心依然樂觀,表明詩人*格開朗

3.本詩通過一連串的比喻來傳達思想感情,從這一角度加以賞析。

【回答】

1.古詩(古體詩)

2.D

3.詩的開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兩句象徵環境的險惡,渲染危難降臨的緊張 恐怖氣氛,“利劍” 喻權力,“羅網” 喻*,“黃雀”喻自己及遭受*的朋友,“少年” 則是詩人擺脱困境,實現“飛飛摩蒼天”的宏圖大志的寄託。比喻含蓄深沉,又生動傳神地表達了詩人的處境、內心的憤懣和胸懷的理想。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體裁的識記能力。古詩,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指的是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有四古、五古、七古等。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本題,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五言古詩。

2.本題考查學生鑑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基本能力。詩歌鑑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説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

D項,“兩句表達詩人內心依然樂觀,表明詩人*格開朗”分析錯誤,前句中的“少年”是詩人的化身,黃雀“飛飛摩蒼天”所表現的輕快、愉悦,實際是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朋友急難之後所感到的輕快和愉悦。誠然,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在現實中無能為力,只好在幻想的虛境中求得心靈的解脱,其情亦可悲矣。這不是樂觀、開朗的*格。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鑑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遵循以下答題步驟:①明確説出運用的手法是什麼(託物言志、用典、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古諷今、抑揚、想象、聯想、渲染、象徵等);②結合詩句闡釋説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找到能體現該手法的關鍵詩句,並進行描述*説明);③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

詩的開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兩句象徵環境的險惡,渲染危難降臨的緊張恐怖氣氛。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詩人喊出了石破天驚之論,沒有權勢便不必交友。利劍比喻權力。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作者又進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劍的少年,抉開羅網,放走黃雀。“羅網” 喻*,“黃雀”喻自己及遭受*的朋友,“少年” 則是詩人擺脱困境,實現“飛飛摩蒼天”的宏圖大志的寄託。。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朋友急難之後所感到的輕快和愉悦。

【點睛】

鑑賞詩歌表達技巧題,要遵循以下答題步驟:①明確説出運用的手法是什麼?(託物言志、用典、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古諷今、抑揚、想象、聯想、渲染、象徵等);②結合詩句闡釋説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找到能體現該手法的關鍵詩句,並進行描述*説明);③分析運用的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

詩歌賞析:

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為一段。“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兩句以比興發端,出語驚人。《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説卦》)諺曰:“樹大招風。”則高樹之風,其摧折破壞之力可想而知。“風”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強了這自然景觀所具的主觀感**。大海無邊,波濤山立,風吹浪湧,楫摧檣傾,它和首句所描繪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實際是現實*氣侯的象徵,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險惡風濤和*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內心的悲憤與憂懼。正是在這樣一種*環境裏,在這樣一種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轉千回之後,滿懷悲憤喊出了“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這一自身痛苦經歷所得出的結論。沒有權勢便不必交友,這真是石破天驚之論!無論從傳統的觀念,無論從一般人的生活實際,都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來。儒家一向強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從《詩經·伐木》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到今天民間流傳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都是強調朋友越多越好。然而,正是由於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強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悲憤。從曹集中《贈徐幹》“親交義在敦”、《贈丁儀》“親交義不薄”、《送應氏》“念我平生親”、《箜篌引》“親友從我遊”等等詩句來看,作者是一個喜交遊、重友情的人。這樣一個風流倜儻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卻大聲呼喊出與自己本*完全格格不入的話來,不但用以自*,而且用以告誡世人,則其內心的悲苦激烈、創鉅痛深,正是不言可知。

  “不見籬間雀”以下為全詩第二段。無權無勢就不必交友,這當然不是作者內心的真實思想,而是在特殊情況下所發出的悲憤至極的牢騷。這個觀點既無法被讀者接受,作者也無法引經據典加以論*。因此他採用寓言手法,用“不見”二字引出了持劍少年救雀的故事。這個故事從表面看,是從反面來論*“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這一不易為人接受的觀點,而實際上卻是緊承上段,進一步抒寫自己內心的悲憤情緒。

黃雀是温馴的小鳥,加上“籬間”二字,更可見其並無沖天之志,不過在籬間嬉戲度日而已。然而就是這樣一隻於人於物都無所害的小鳥,竟也不能見容於世人,設下羅網,放出鷂鷹,必欲驅捕逐得而後快。為羅驅雀的鷂鷹何其兇惡,見鷂投羅的黃雀何其可憐,見雀而喜的羅家何其卑劣。作者雖無一字褒貶,而感情已深融於敍事之中。作者對掌權者的痛恨,對無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均不難於詞句外得之。

作者又進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劍的少年,抉開羅網,放走黃雀。黃雀死裏逃生,直飛雲霄,卻又從天空俯衝而下,繞少年盤旋飛鳴,感謝其救命之恩。顯然,“拔劍捎羅網”的英俊少年實際是作者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黃雀“飛飛摩蒼天”所表現的輕快、愉悦,實際是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朋友急難之後所感到的輕快和愉悦。誠然,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在現實中無能為力,只好在幻想的虛境中求得心靈的解脱,其情亦可悲矣。然而,在這虛幻的想象中,也潛藏着作者對布羅網者的憤怒和反抗。

曹植詩歌的特點,鍾嶸《詩品》的“骨氣奇高,辭采華茂”八個字最為確評,也最常為人引用。但就這首《野田黃雀行》而言,“骨氣”(思想內容)確實是高的,而辭采卻説不上“華茂”。從總體上看,這首詩更具有漢樂府民歌的質樸風味。首先,拔劍捎網、黃雀謝恩這一情節,就明顯受漢樂府民歌中許多帶寓言**的作品的影響。西漢《鐃歌》*曲中《艾如張》一曲有“山出黃雀亦有羅,雀已高飛奈雀何”之句,對此篇構思的啟發,更是顯然。其次,此詩的詞句也多質樸無華。“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這種句式完全是純粹的口語,“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二句中的疊字及頂真修辭手法也都是樂府民歌中常見的。這些樸實的詞句和詩歌所要表現的內容正相適應,如果有意雕琢,其感人的力量也許倒反而會減退了。於此可見曹植這個才高八斗的作家向民歌學習所取得的成就。

知識點:

題型:詩歌鑑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