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閲讀閲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小題。到家【注】黃遵憲處處風波到日遲,病身憔悴尚能支。少眠易醒藏蕉夢,多難...

來源:國語幫 5.53K

問題詳情:

古代詩歌閲讀閲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小題。到家【注】黃遵憲處處風波到日遲,病身憔悴尚能支。少眠易醒藏蕉夢,多難...

古代詩歌閲讀

閲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小題。

到 家【注】

黃遵憲

處處風波到日遲,病身憔悴尚能支。

少眠易醒藏蕉夢,多難仍逢剪韭時。

大海走鰻尋有跡,老翁失馬卜難知。

援琴欲鼓《拘幽*》,月在中天天四垂。

【注】詩人蔘加戊戌*失敗後,抱病滯留上海,清兵圍困住處,後被“放歸”。這是詩人1898年底被“放歸”到家後的作品。

20.詩歌的第一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2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的內容作具體分析。

【回答】

20.(1)比喻。(2)詩歌的第一句實寫詩人乘船離上海南歸,途中處處經歷風波,其實是暗喻戊戌*中自己受到*風波的衝擊

21.(1)“病身憔悴尚能支”憔悴的身軀在種種風波中“尚能支”,暗示在思想上並沒有屈服。(2)“多難仍逢剪韭時”,儘管多難,但新事業如同被剪的韭菜一樣,一定能發芽,表示詩人的意志沒有消沉。(3)“尋有跡”表明詩人不畏懼、不灰心,希望變法能像“老翁失馬”那樣,將來還有希望。

【解析】

2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鑑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題中,“處處風波到日遲,病身憔悴尚能支。” 以詩人乘船離上海南歸,途中處處經歷風波,暗喻戊戌*中自己受到*風波的衝擊。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21.試題分析:題幹“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的內容作具體分析”,這是考查詩歌的情感,答題關鍵詞“情感”“結合全詩的內容作具體分析”。 題中,抓住關鍵詞句“病身憔悴尚能支” “多難仍逢剪韭時” “尋有跡” “老翁失馬”分析情感。

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藉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敍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着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然後,把握詩中的顯*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信息,也有一些顯*信息,鑑賞時要注意把握。第三,瞭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鑑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着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採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錶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第五,捕捉藴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採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後;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藴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