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正值“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基於對這一現象的擔憂,為了...

來源:國語幫 2.62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正值“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基於對這一現象的擔憂,為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正值“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基於對這一現象的擔憂,為了維護社會安定,鞏固封建統治,孔子提出瞭如下思想:“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一些人把“寡”解為土地財產少當是誤讀,所謂“寡”類似於老子“小國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貧”是指土地和財產少。孔子的“均”應有兩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禮分施,均編而不偏”;二是“公平”,相當於《管子•形勢》所言“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

這段話經常被當作儒家宣傳平均主義的經典表達加以批判。有的學者指出,社會財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確實是社會穩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確,並不能*“不患貧”之合理;“均無貧”不合事實,“不均才貧”更不合邏輯;“均”是分配形式,“貧”是財富多少,財富分配之均與不均,與財富之多少沒有關係。“不患貧”是危險的,因為“貧”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貧則人爭,爭則不安;人所爭者,正是這不足之物。“均無貧”徹底的沒邏輯,其極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貧;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絕對均了,但貧還是貧。

這番言論雖不乏深刻,但存在諸多誤解。不能脱離特定的語境加以解釋。要知道,孔子這段話是針對季康子掌權者之流通過對外戰爭攻伐等不義手段掠奪土地和人口而講的,不是泛泛而論。他分別把“均”、“和”、“安”和“貧”、“寡”、“傾”當作兩種價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隻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實不然,他不過是強調通過採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徑達到解決“貧”、“寡”、“傾”的問題。總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達到無貧、無寡和無傾的價值理*目的。“均”作為分配形式同“貧”並非完全沒有關係,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富的生產和不同人所佔有的財富多少。“均無貧”是説“均無極貧”,絕對平均會致貧,但相對平均卻可以防止極端貧困、防止兩極分化。其實,從另外意義上説,孔子又何嘗不“患貧”、“患寡”呢,他對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對庶、富、教的讚許,就是最好的説明。“貧”確實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歷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均貧富,並不是絕對的平均主義。在文化分子特別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過是相對的平均思想,是協調貧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適當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開放與封閉》)一定的貧富差距在私有等級社會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個等級的財富與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強調等級分配的同時,堅決反對過度貧富差距。當季康子試圖借改革税賦制度以聚斂更多財富時,孔子説:“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孔子講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還替他搜刮、聚積增加他的財富;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了!你們大張旗鼓地去聲討他好了。

(節編自塗可國《也談儒家的財富觀》)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時代,貧富差距已造成了社會的頻繁動盪,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憂慮,為消除社會隱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張。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簡單解釋為土地財產少,而是類似於老子“小國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學者認為,孔子提的“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是在宣傳平均主義。

D.反對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論雖不乏深刻,但存在諸多誤解,因為他們是在脱離了特定的歷史語境的條件下加以闡釋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孔子強調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徑,他的目的是想利用這些工具理*達到無貧、無寡和無傾的價值理*。

B.孔子提出的“均無貧”,不是絕對的平均,而是相對'的平均,這樣的社會財富分*式可以防止極端貧困、防止兩極分化。

C.貧富差距在等級社會有其必要*和必然*,但孔子主張的協調貧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適當限度,則更有利於這種社會的穩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還替他不斷搜刮、聚積財富,這讓孔子無法忍受,他認為,季康子不應擁有比別人多的財富。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提出的“有國有家者”應“患不均”,這是合理的,因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這一點學者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B.“貧”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這一點,他也因此“患貧”、“患寡”,對足食、足兵、民信給予肯定,對庶、富、教進行讚許。

C.“均”是分配形式,“貧”是財富多少,二者雖無必然聯繫,但“貧”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富的生產和不同人所佔有的財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張,是為了維護等級社會的穩定、*,本質是在強調等級分配與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回答】

4.A

5.D

6.C

【解析】

4.

試題分析: “已造成了社會的頻繁動盪”沒有依據。原文是“基於對這一現象的擔憂”。孔子憂慮的“這一現象”是貧富差距。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考核概念的題目的命題點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內涵、外延,注意的錯誤主要是範圍不當、偷換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問等類型。此題選項A無中生有。

5.

試題分析: “季康子不應擁有比別人多的財富”錯,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個等級的財富與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強調等級分配的同時,堅決反對過度貧富差距。”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篩選並整合信息的題目,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於對文中佐*觀點的現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張冠李戴、混淆範圍、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此題D項曲解文意。

6.

試題分析:原文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富的生產和不同人所佔有的財富多少”,“它”指“均”。“雖無必然聯繫”也不當,原文為“並非完全沒有關係”。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範圍、以偏概全、偷換概念等。此題選項C偷換概念。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