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文字,回答1―2題。“救火”一詞説古道今刑福義現代漢語裏,“救火”相當常用。有意思的是,火與水都能成災...

來源:國語幫 9.06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文字,回答1―2題。“救火”一詞説古道今刑福義現代漢語裏,“救火”相當常用。有意思的是,火與水都能成災...

閲讀下面文字,回答1―2題。


“救火”一詞説古道今


刑福義


現代漢語裏,“救火”相當常用。有意思的是,火與水都能成災,但現代人只説“救火”,沒聽到過有説“救水”的。查現當代作品,看不到“救水”;查明清時代的作品,也看不到“救水”。《現代漢語詞典》裏,只有“救火”的詞條,沒有“救水”的詞條。這是為什麼?想來應跟“人力可控”的語義特徵有關。


在一般情況下,在一定範圍內燃燒起來的火是人力可控的,因此可以説“滅火”,也可以説“救火”,而就生活中通常情況來説,突然洶湧而至的大水人力很難管控,因此,既不能説“滅水”,也不能説“救水”。


然而,對於語言的使用狀況,不能下絕對化的結論。查古代典籍,也可以看到“救水”説法,儘管很少。情況有二:其一,反映一種迷信的習俗。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既收了“救火”的詞條,也收了“救水”的詞條。對於“救水”,該詞典解釋道:古代迷信,遇水災時,必擊鼓祈禱,激發陽氣以救治,稱“救水”。《樑傳・莊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範寧注:“救水以鼓者,皆所以發陽也。”明楊慎《秋大水鼓用牲於社於門》:“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鼓以充陽也。水之災,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第五卷452-45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其二,跟“救火”用法基本相同,即通過導水疏水救人救物。這一點,《漢語大詞典》沒有提及。例如:“至於期日之夜,趙氏殺其守堤之吏而決其水灌知伯*。知伯*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知伯之*而擒知伯。”(《韓非子》)其他書中,比如《戰國策》、《淮南子》和《資治通鑑》,也有對這一事件的敍述,也都出現了“救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們説,對於洶湧而至的大水,人力難控,這是就生活中突發的一般情況來説的,而楊慎《秋大水鼓用牲於社於門》中“水之災,人力可救也”,卻是就有組織有領導地開展羣體*救災活動來説的,二者並不矛盾。


《韓非子》等書中的“救水”,可以看作反映羣體救治水患的特定用法。在今天,假設在一棟大樓裏,某個房間忽然水管破裂,造成水淹事故,是否可能有人會扒在窗口“救水啊救水啊”地大聲呼叫呢?既然古代曾經有過這種説法,現在由於情急而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儘管通常大家都不這麼説,但作為偶發*的説法,似應用特殊眼光看待,思考其偶發的原因,不必簡單化地認定為“病句”。  


(選自2007年2月12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説“救火”而不説“救水”,是因為火是人力可控的,水是人力難控的。


B.《漢語大詞典》所收的“救水”一詞,其意義只是和迷信的習俗有關。


C.古代典籍裏説到的“救水”,往往既指一種迷信的習俗,又指通過導水疏水救人救物之義。


D.《戰國策》《淮南子》《資治通鑑》中提到的“救水”,是就生活中突出的一般情況來説的。


2.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對於語言的使用狀況,可以説“救火”的語境,也可以説“滅火”。


B.如果發生的水災是人力可控的,就可以使用“救水”一詞。


C.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出現有人“救水!救水!”的呼喊聲。


D.隨着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救水”一詞應該會有它的生命力。

【回答】

1.B(A絕對化,C只取其中一種意思D概念混淆)


2.C(A絕對化,B絕對化,D前後兩句沒有必然聯繫)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