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934年的質問張*現在,讓我們一同跨過時間的門檻,製造一些回到1934年湘西一...

來源:國語幫 2.8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934年的質問張*現在,讓我們一同跨過時間的門檻,製造一些回到1934年湘西一...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1934年的質問

張*

現在,讓我們一同跨過時間的門檻,製造一些回到1934年湘西一個叫鳳凰的小縣城的回聲。多年來,很多人都在文章裏描述了這個閃現過土匪、*官、士兵、對地方教育做出過貢獻的*、夜航船、重義輕利的商人和眾多神祕傳説的地方。在1934年的時候,具體到石砌的房屋中發生的死亡和葬禮。房屋之外散發着水光的石板街道上走動着人們。最為突兀的則是沈從文飄逸而出的那些在一個獨特的地域養育而成的一個個獨特的文字。他們糾集成清晰而又深沉憂鬱的質問。

對於沈從文而言,湘西是養育了他少年之夢的厚土。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告別故鄉。我不能揣測當時他是否為這種告別所傷,但這一次的告別卻是一個少年在某種靈*的暗示下一次命運的突圍。而1934年,該是他命運突圍之後的迴歸。這一次的迴歸伴隨着他少年之夢的湮滅。

在他回到故鄉之前,他曾發表聲明説:“一個具有*思想的作家,能夠追求這個民族一切癥結的所在。”而在迴歸故鄉之後,他的這種對於民族的關懷愈來愈明晰,具體和直面。當沈從文站在故鄉的土地上時,眼裏載入的景象已經物是人非。少年時代*、寧靜的記憶被眼下的現實衝潰。他説:“農村社*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的人*美,快要消失無遺,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惟利庸俗的人生觀。”作家接着在隨後所寫的一篇小説裏這樣寫道:“這地方商業、*體力與道德,都似乎在崩潰,向不可救*的一方滑去。關於這個問題,應該由誰來負責?”這樣的質問,帶着痛心的語音。1934年4月,他在寫作《邊城》後,更為深刻地透露了自己對於人生的這種關注。他説:“我要表達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的人生形式”。這就是《邊城》的寫作意圖。很顯然,他的寫作是在呼喚人*的皈依,重歸*與寧靜之美。

《湘行散記·一九三四年一月*日》一文中記敍了作家在1934年1月18日這一天,沿着當年屈子高歌行吟的沅水,溯源而上,回到鳳凰城,並寫道:“望着湯湯的流水,我的心是好像徹悟了一點人生……”於是,就有了他站在故鄉的*裏發出質問的文字。也許鳳凰城在混沌中等待什麼,或許就是在等待他1934年回到這裏,微笑着憂傷着發出質問。我想,這種質問的式樣,比之於魯迅的冷靜與深刻,只是附加了一種多情的成分而已。

沈從文對於故鄉歷史的情感在1934年的湘西之行以後開花結果。在他的生命歲月裏,1934年的湘西之行是一種必然。1934年的某一天註定他以故鄉的土地為佈景,讓自己微笑的嘴角上掛着痛苦的智慧,面對整條沅水,整個鳳凰的青山來表現人生。他看到了1934年的故鄉已經墮落,陷入一種紊亂無序的非自然社會狀態。於是,他就提起筆,儘管他的筆總是那麼輕盈。但它在説話,在有力的質問。

歷史在遠遠的行程上回過頭來給他回答。

因此,很自然的就有了1949年以後沈從文一頭跌進幾塊秦磚與漢瓦的古老中,就有了他後來反覆研讀的幾件散發着歷代女人體香的幾件服飾的花紋。在*的願望日漸強大,並在*的土地上得以最終實現時,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從1934年的質問方式中及時的退場了。他在古董和古裝裏自娛自樂。事實上,這應是他自身唯美的人生方式得以最佳的延伸了。或許,他用這樣的人生方式為他的質問的退場做出了最好的註解和補充説明,也應該是一種象徵*的人文歸宿。

1.文中多次寫到沈從文的“少年之夢”,那麼沈從文的“少年之夢”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2.1934年的“質問”是什麼? 1949年以後“他出人意料……地退場了”,是否表明沈從文改變了自己的人文主張?為什麼

3.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湘西是養育了沈從文少年之夢的厚土,但在1934年,沈從文沿着屈子高歌行吟的沅水迴歸故鄉的途中,他的少年之夢破滅了。

B.沈從文十幾歲的時候,從故鄉出發作了一次命運的突圍,那是因為故鄉的道德,人*已經墮落。

C.沈從文深沉憂鬱的質問,在小説《邊城》裏沒有再繼續,因為在這篇小説中,他關注的是"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的人生形式"。

D.1934年,沈從文以故張的地地為背景,用整條沅水,整個鳳凰城來表現人生,來有力的質問,這種質問帶着多情的成分。

E.1949年,沈從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從1934年的質問中退場了。因為這時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不再需要這樣的質問了。

【回答】

1.*寧靜的人生形式;正直樸素的人*美;有序的自然社會狀態。

2.①1934年的湘西已經墮落,陷入一種紊亂無序的非自然社會狀態,這一現實該由誰來負責,沈從文藉此來對社會、道德和人生形式進行質問。

   ②沒有改變。

   ③在古董與古裝裏,沈從文繼續延續其唯美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3.AD

知識點:現代文閲讀 單元測試

題型:現代文閲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