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西行...

來源:國語幫 2.2W

問題詳情:

 (一)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西行...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於縣繫獄,以寧詣縣伸理。尹異之,命賦《琴堂詩》,立就,伯父得釋,以寧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淮者十年。順帝徵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鐘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為國王,御製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行頓首稽首禮。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

以寧為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襆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撰《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歲,始卒業。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宋、元史稿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門人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鈎玄》,能傳以寧之學。

(節選自《明史張以寧傳》)

10.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

B.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

C.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

D.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

11.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春秋》是儒家典籍“五經”之一,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

B.“三年喪”是古代喪服中的一種。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等要服喪三年,這是封建社會的基本喪制。

C.“璽”指*,秦以後為皇帝專用;“璽書”是指古代用*封記的文書,秦以後專指皇帝的詔書。

D.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為“有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12.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張以寧富有才能,名聲傳揚一時。他八歲時為伯父之事進縣衙,奉縣尹之命賦《琴堂詩》救出伯父而出名;元順帝時因有傑出之才,知識廣博、記憶力強而在當時享有盛名。

B.張以寧歷經兩朝,官場幾番浮沉。他在元朝考取進士,擔任過黃巖州判官、六合縣縣尹,因事免官後再任國子助教和翰林院侍讀學士;明朝時又被任命為侍講學士。

C.張以寧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賞識。進入安南國後,該國發生不測之事,他因處事得體而受到明太祖嘉獎;他在返回途中不幸去世,明太祖下詔讓主管官員為他舉行祭奠儀式。

D.張以寧廉潔清正,學問研究專一。他不謀求財物,為官上任時只攜帶簡單的生活用品;在學術上只專攻《春秋》,並寫下《胡傳辨疑》《春王正月考》兩部研究專著。

13.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於縣繫獄,以寧詣縣伸理。(5分)

(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5分)

【回答】

D

A  《春秋》是編年體史書

D  “為官上任時”,應為 “出使住來”,“只專攻《春秋》”説法曲解文意,原文“尤專《春秋》”意為“尤其擅長《春秋》”。

(1)張以寧八歲時,有人和他的伯父打官司,他的伯父被關進縣裏的監獄,張以寧到縣裏為伯父申辯。(譯出大譯給2分,“或”“繫獄”“伸理”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情的賓客,都穿上白衣,戴上白帽來送他,(大意譯對2分,句式譯對2分,“白衣冠”譯對1分)

【參考譯文】

張以寧,字志道,福建古田縣人。父親張一清,元朝擔任福建、*西行省的參知政事。張以寧八歲時,有人和他的伯父打官司,他的伯父被關進了縣裏的牢獄,張以寧到縣裏辨明道理。知縣認為這個孩童很特別,叫他寫一首《琴堂詩》,他馬上就寫好了,他的伯父得以釋放,張以寧由此聞名。元泰定年間,他因為通曉《春秋》而考中進士。由黃巖縣判官而晉升為六合縣尹。因事獲罪而被免官,在*淮一帶滯留了十年多。元順帝徵召他擔任國子助教,屢次升遷到翰林侍讀學士,掌管擬寫皇帝的詔書。當時在朝中,一些素有聲望的博學人士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等相繼去世,張以寧有傑出的才華,知識豐富,記憶力強,在當時享有盛名,人稱“小張學士”。明朝*隊攻佔元朝都城*後,張以寧與危素都來到明朝都城南京,因為上奏對答符合皇帝的旨意,再次被授予侍講學士,特別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厚待。明太祖曾登臨鐘山,張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人隨從登上擁翠亭,皇帝給他們紙和筆要求他們寫詩(以示寵遇)。

洪武二年秋天,張以寧奉命出使安南國(現在的越南),正式冊封安南國君陳日煃為國王。臨出發時,明太祖親自寫詩一首替張以寧送行。他剛抵達安南國邊境,陳日煃去世了,安南國國人請求將*和詔書授予陳日煃的嫡長子。張以寧沒有聽從,在洱*停留居住下來,勸告陳日煃的嫡長子向朝廷報喪,並請求繼承王爵。得到朝廷命令後,等待下任的使者林唐臣的到來,之後再進入安南境內處理事務。事情完畢後,讓陳日煃的嫡長子服喪三年,命令安南國國人仿效中原地區行叩拜禮。明太祖聽説後對張以寧大為讚賞,頒賜詔書給他,把他比作漢朝的陸賈和馬援,還賜給了他八首御製詩。等到張以寧返回中原時,在路上去世了,明太祖下詔讓相關主管官員運送他的靈柩,(靈柩)所到州縣都要舉行祭奠的禮儀。

張以寧為官廉潔清正,不為自己謀求私利,奉命出使來來往往,除了縫補過的衣服行裝外,並沒有其他物件。他本來就是因為通曉《春秋》而考中進士的,所以對《春秋》的鑽研尤其專一,很多都是自己的心得體會,撰寫的《胡傳辨疑》一書最為學識廣博,只是《春王正月考》卻未能(按計劃)完成,在安南寓居了大半年多,才完成了這一著作。來到京城的元朝舊官中,危素和張以寧的名聲特別大。危素擅長曆史,張以寧擅長經書。危素所撰寫的宋、元史稿都已失傳了,然而張以寧研究《春秋》的學問卻順利地完成了。張以寧的門生石光霽,字仲濂,是泰州人。讀書時五行文字一併看,明洪武十三年,因為精通經學而被薦舉,授予國子監學正,晉升為博士,作《春秋鈎玄》,能夠傳播張以寧的學説。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