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文段,完成後面題目。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那樣:“*舊時的所謂‘樂’,它的內容包含得很廣。音樂、詩歌、舞...

來源:國語幫 2.79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文段,完成後面題目。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那樣:“*舊時的所謂‘樂’,它的內容包含得很廣。音樂、詩歌、舞...

閲讀下面文段,完成後面題目。

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那樣:“*舊時的所謂‘樂’,它的內容包含得很廣。音樂、詩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可不用説,繪畫、雕鏤、建築等造型美術也被包含着,甚至於連儀仗、田獵、餚饌等都可以涵蓋。所謂‘樂’者,樂也,凡是使人快樂,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東西,都可以廣泛地稱之為‘樂’。但它以音樂為其代表,是毫無問題的。”

可見《樂記》所總結提出的便不只是音樂理論而已,而是以音樂為代表關於整個藝術領域的美學思想,把音樂以及各種藝術與官能(“目欲綦*,耳欲綦聲,口欲綦味……”)和情感(“樂從中出”,“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緊相聯繫,認為“樂近於仁,義近於理”,“樂統同,禮辨異”,清楚指明瞭藝術——審美不同於理智制度等外在規範的內在情感特*,但這種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與現實社會生活和*狀態緊相關聯的,“其善民心,其移風易俗易”。

正因為重視的不是認識模式而是情感感受,於是,與*哲學思想相一致,*美學的着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係、韻律。從“*陽”(以及後代的有無、形神、虛實等),“和同”到氣勢、韻味,*古典美學的範疇、規律和原則大都是功能*的。它們作為矛盾結構,強調得更多的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調,而不是對立面的排斥與衝突。作為反映,強調得更多的是內在生命意興的表達,而不在模擬的忠實,再現的可信。作為效果,強調得更多的是情理結合、情感中潛藏智慧以得到現實人生的*和滿足,而不是非理*的迷狂或超世間的信念。作為形象,強調得更多的是情感*的優美(“*柔”)和壯美(“陽剛”),而不是宿命的恐懼或悲劇*的崇高。所有這些*古典美學的“中和”原則和藝術特徵,都無不可以追溯到先秦理*精神。

理*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傾向。名家搞邏輯,法家倡刑名,都表現出這一點。其中,與美學——藝術領域關係更大和影響深遠的,除儒學外,要推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為儒家的補充和對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人的世界觀、審美興趣上,與儒家一道,起了決定*作用。

儒家還要從孔子開始。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知其不可而為之”等等),一方面終於發展為荀子、《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另一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孔子對氏族成員個體人格的尊重(“三*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方面發展為孟子的偉大人格理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為莊子的遺世絕俗的*人格理想(“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互相補充協調。不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後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身在*湖”而“心存魏闕”,也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心理及其藝術意念。但是,儒、道又畢竟是離異的。如果説荀子強調的是“*無偽則不能自美”,那麼莊子強調的卻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強調藝術的人工製作和外在功利,後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藝術的*。如果前者由於以其狹隘實用的功利框架,經常造成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那麼後者則恰恰給予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衝擊、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羈的形象想象,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獨特個*的追求表達,它們從內容到形式不斷給*藝術發展提供新鮮的動力。莊子儘管避棄現世,卻並不否定生命,而對自然生命抱着珍貴愛惜的態度,這使他的泛神論的哲學思想和對待人生的審美態度充滿了感情的光輝,恰恰可以補充、加深儒家,而與儒家一致。所以説,老莊道家是孔學儒家的對立和補充者。 (李澤厚《美的歷程》)

7.下列對於“樂”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所謂樂是以音樂為其代表,包括詩歌、舞蹈、繪畫、雕鏤、建築和儀仗、田獵、餚饌等內容的美學思想。

B.《樂記》所總結提出的不是音樂理論,而是以音樂為代表關於整個藝術領域的美學思想,把音樂以及各種藝術與官能和情感緊相聯繫。

C.所謂樂,就是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使人快樂的東西。

D.“其善民心,其移風易俗易”表明了“樂”與現實社會生活和*狀態緊相聯繫的。

8.下列説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

A.*美學與*哲學思想一致,重視的不是認識模式,而是情感感受。

B.*美學的着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係、韻味,*古典美學的範疇、規律和原則大都是功能*的。

C.*古典美學無論在矛盾結構方面還是在反映、效果、形象方面,表現出的“中和”原則可以追溯到先秦理*精神。

D.作為反映,強調得更多的是內在生命意興的表達,而不是非理*的迷狂或超世間的信念。

9.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內容的一項是(    )

A.儒家作為道家的補充和對立面,在塑造*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心理結構和藝術理想審美興趣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B.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一方面終於發展為荀子的無神論,另一方面則演化為莊周的泛神論。

C.道家的浪漫不羈的形象想象,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獨特個*的追求表達給*藝術發展提供新鮮的動力。

D.儒家強調藝術的人工製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藝術的*,兩者是離異而對立的。

【回答】

7.B

8.D

9.C

【解析】

試題分析:

7.B項“《樂記》所總結提出的不是音樂理論”錯。原文是“可見《樂記》所總結提出的便不只是音樂理論而已,而是以音樂為代表關於整個藝術領域的美學思想”。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8.D“而不是非理*的迷狂或超世間的信念”錯。 原文是“作為反映,強調得更多的是內在生命意興的表達,而不在模擬的忠實,再現的可信”。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9.A原文是“道家作為儒家的補充和對立面”。B項原文是“一方面終於發展為荀子、《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 D項對文章斷章取義。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