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來源:國語幫 3.29W

問題詳情: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①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彔彔,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選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注】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脣上,表示誠意。

1.對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毛遂比至楚                    比:等到

B.毛遂按劍歷階而上              歷:越過

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        臣:使稱臣

D.而王弗知惡焉                  惡:憎恨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A.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B.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C.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D.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3.下列對原文的敍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毛遂是一個膽識超羣、辯才出眾的人,而且是一個善於抓住機會施展才華的人。

B.平原君用了半天的時間都沒有説服楚王合縱,其他人也一籌莫展,只有毛遂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憑辯才迫使楚王接受合縱。

C.毛遂之所以迫使楚王接受合縱的盟約,主要是以趙國的實力為後盾,有類似於“城下之盟”的意味。

D.毛遂與楚王説理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之以利害,在外交場合真是做到了有理、有據、有節。

【回答】

1.D

【解析】D項,“而王弗知惡焉”翻譯為“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惡”意思是“羞恥”。故選D。

2.D

【解析】解答此類試題時,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後結合意思進行斷句。畫線句翻譯為“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了,大王的*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裏”。據此斷句為: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故選D。

3.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內容的理解。C項,“主要是以趙國的實力為後盾”錯,主要憑勇氣和不怕死的精神,由“今十步之內,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可以看出。故選C。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