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文,完成小題。在沒有汽車的古代,有交通法規嗎?*是肯定的。早在唐朝時,我國就有了指導交通和禮儀的文書—...

來源:國語幫 1.3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文,完成小題。在沒有汽車的古代,有交通法規嗎?*是肯定的。早在唐朝時,我國就有了指導交通和禮儀的文書—...

閲讀下文,完成小題。

在沒有汽車的古代,有交通法規嗎?

*是肯定的。

早在唐朝時,我國就有了指導交通和禮儀的文書——《儀制令》。貞觀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頒發了《唐律·儀制令》,其中有一則為:“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交通規則。

《儀制令》興於唐朝,盛於宋朝,山西省略陽縣靈崖寺內就珍藏着這樣一塊路碑。宋廷規定,交管部門必須在京城開封及各州的主要交通要道懸掛木牌,並在上面刻上《儀制令》,要求人人遵守。到了南宋時期,這一規定由各州輻*到了各縣,懸掛的木牌也換作了易於保存的永久*石碑。

具體來説,古代的交通法規主要有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賤避貴。即老百姓要讓官員先行。我們由此可以窺見封建王朝的尊卑觀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即便在交通法規中也不會忽略這一點;第二個層面,少避長。即年輕的要主動避讓年長者,這體現了尊老愛幼的思想;第三個層面,輕避重。即負重輕的車要給負重重的車讓行,這不僅體現了“禮讓為先”的思想,也能有效避免交通事故,減少交通傷害;第四個層面,去避來。即出城的要讓進城的先行,進城是為了辦事,而出城是為了回家,當然得考慮其中的緩急。由此可見,古代的交通法規重在禮讓和文明出行。

另外,交通法規對行車也做了相應的規定,要求靠右行走,這與現代交通規則是完全一樣的。據説,這一規則來源於*隊的隊列。在冷兵器時代,士兵的主要武器裝備是長矛和*劍,當兩隊士兵相遇時,他們肩上的長矛總會誤傷別人。為了避免這種傷害,兩隊人只好不約而同地分開,都將左邊讓給對方,自己緊靠右邊行走。久而久之,這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演變成了一項重要的交通規則,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遵守這一規則。

不僅如此,我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人車分流、行人分行的國家。先秦文獻《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序三門。”意思是説,王城外有三門,三門中有三途,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車輛從中間行。《大唐新語·釐革》亦載:“城門入由左,出由右。”意思是説,進城的人必須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須靠右行走。這一規定既方便了守城官兵對行人進行檢查,又避免了行人間的擁擠和碰撞,後人稱之為“公私便焉”。

有了交通法規,但如果人們不遵循怎麼辦呢?對此,古人自有應對的方法。《唐律疏議·違令》中記載:“令有禁制,謂《儀制令》‘行路賤避貴、去避來之類,此是‘令有禁制,律無罪名,違者得笞五十。”《雜律》中亦載:“諸違令者,笞五十,別式減一等。”由此可見,古代對交通違法的處理十分嚴厲,雖然不會被扣分,但屁股通常會被打開花。想想就讓人害怕,誰還敢去肇事,難怪杜甫會留下“憶昔開元全盛日,九州道路無豺狼”的佳句。

4.下列關於“我國古代的交通法規”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興於唐朝,盛於宋朝的《唐律·儀制令》是指導交通和禮儀的文書,裏面記載了我國最早的交通規則。

B. “凡行路巷街,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這些交通法規表明了古代十分重視禮讓和文明出行的禮節。

C. 古代交通法規對行車做了靠右行走的規定,這一規則可能是來源於*隊的隊列,今天我們依然在遵守。

D.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人車分流的國家,先秦文獻《考工記》和《大唐新語·釐革》對此均有明確記載。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唐太宗李世民頒發的《唐律·儀制令》在南宋依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那時的人們必須遵守交管部門刻在木牌上的《儀制令》。

B. 賤避貴就是指奴僕及百姓等要給主人、官吏等讓路,這是帶有封建等級**的交通法規,對於今天的我們沒有多少借鑑意義。

C. 靠右行走的交通規則可能是在冷兵器時代逐漸形成的,為避免士兵肩上的長矛誤傷別人,兩隊人行進時都將左邊讓給對方。

D. “憶昔開元全盛日,九州道路無豺狼”這一詩句從某個角度反映了唐代社會對交通違法的處理很嚴厲,人們不敢隨意去肇事。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沒有汽車,但有體現尊老愛幼和“禮讓為先”思想的交通法規,從而能夠有效避免交通事故,減少交通傷害。

B. 所謂“行人分行”在先秦是指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在唐代是指進城的人必須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須靠右行走。

C. 從《唐律疏議·違令》以及《雜律》中記載的“違者得笞五十”和“笞五十”等條令中可以看出唐代十分完善的處罰制度。

D. 本文引用了很多古代交通法規的條文,一方面讓全文的內容更加充實,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回答】

4.D

5.A

6.C

【解析】

4.試題分析:本題題幹是“下列關於“我國古代的交通法規”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是考查學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能力。D項,“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人車分流的國家,先秦文獻《考工記》和《大唐新語·釐革》對此均有明確記載”説法錯誤,相關信息在文章第七段,原文為“《大唐新語•釐革》亦載:“城門入由左,出由右。”意思是説,進城的人必須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須靠右行走。”這是行人分行的規則,不是人車分流。故選D。

5.試題分析:本題題幹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是考查學生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項,“刻在木牌上的《儀制令》”説法錯誤,相關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為“到了南宋時期,這一規定由各州輻*到了各縣,懸掛的木牌也換作了易於保存的永久*石碑”,由此可知南宋《儀制令》是刻在石碑上。故選A。

點睛:解答此類題,一定要通讀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選項所對應的內容,然後把握選項內容仔細與原文進行對照分析。此類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類型: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比如本題A項,南宋《儀制令》應是刻在石碑上,而選項説是刻在木牌上。

6.試題分析:本題題幹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是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項,“十分完善”説法無依據,“處罰制度”説法不夠準確,根據文章最後一段內容,應為“交通違法處罰制度”。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