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作文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莫言曾義正言辭地説:“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

來源:國語幫 6.41K

問題詳情:

24.作文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莫言曾義正言辭地説:“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

24.作文

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莫言曾義正言辭地説:“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但他分別在2011年和2012年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

新東方學校創始人俞敏洪説:“財富、名聲、地位都是理想的副產品,你只顧追逐理想,其餘的會跟着來到。”

請根據以上材料,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不少於7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②不得抄襲,不得套作;③用規範漢字書寫。

【回答】

專注夢想

莫言説“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他專注於自己的夢想,終於走向了成功。馬丁·路德·金説過“如果你的夢想還站立的話,那麼沒有人能使你倒下”。

獨自仰望夜空,從古至今,不知多少人面對着浩瀚的夜空,滿天的繁星而放飛夢想,放飛希望、放飛未來。斑斕璀璨的星空又見*了多少偉大夢想的實現,人類就在夢想中一步步從荒蠻走向文明,從過去走向未來……

看見鳥兒在空中飛翔,我們夢想能像鳥兒一樣自由搏擊廣闊無垠的天空,於是我們有了飛機。

看見魚兒在水裏遊弋,我們夢想能像魚兒一樣歡樂的遨遊遼闊無際的海洋,於是我們有了船舶。

看見世間萬物,我們夢想能超越一切,於是便有了現在……

正如每一條小溪都夢想匯入大海,為此而奔流不息;正如每一株樹苗都夢想長成參天大樹,為此而茁壯成長;也正如每一隻雛鷹都夢想擁抱藍天,為此而堅強的一次又一次張開翅膀。

正是因為專注於夢想,許許多多不畏艱難的人們前赴後繼,使一個個不可能變為現實。人類為了美麗的夢想,從未停止過艱難的求索。

哥白尼因大膽懷疑“地心説”的科學*,勇敢的提出了“日心説”而慘遭*。布魯諾因宣傳哥白尼的真理而被活活燒死。可是後人卻沒有退縮,伽利略實現了他的夢想,*了“日心説”這一科學推斷。這一過程艱難而漫長,但因為人類有夢想併為夢想而堅持,最終夢想成真。

專注於夢想,有的人腳踏實地的努力奮鬥。而有的人只是躺在夢想的搖籃苦苦等待。努力付出者必將收穫美夢成真的喜悦;蹉跎歲月者換回的只是時間在臉上留下的悔恨,最終一事無成、一生虛度。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變成現實,但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花時間去等待,不如加快步伐去追尋夢想,試着與時間賽跑。也許身體和心理疲憊,但是汗水中會收穫充實的生活。而現在的我們呢?該用青春點燃自己夢想,併為夢想*上知識的翅膀!

馬丁·路德·金演講過《我有一個夢想》。他為他的夢想而努力,最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沒能完全實現他的夢想,可是他的付出,他的追求,他的堅持,給了世人一個反對種族歧視的榜樣,人們記住他,並因此紀念他。看今天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這個美籍肯尼亞裔黑人總統正是馬丁·路德·金夢想變成現實的一個有力的詮釋。讓我們看到人類不因種族,膚*的不同而存在歧視和爭端,讓我們記住人類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擁有同一個家園——美麗的地球。

夢想是生活的延伸和拓展,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創造的源泉。讓我們擁抱夢想,專注於夢想,生命不息,夢想不滅。

【解析】

試題分析:該作文所給材料共有莫言和俞敏洪的兩句話,他們不同的表達卻傳遞出了同一個意思:把自己的事業做好,其他一切都會隨之而來。可供參考的立意有:

(1)專注純粹的夢想。莫言的“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即表明莫言的寫作事業是純粹的夢想之路,俞敏洪更是一針見血地表明瞭這個觀點。讓我們在追求純淨夢想的路上全力以赴。

(2)名利是成功的影子。莫言雖沒有為茅盾文學獎或諾貝爾文學獎寫作,可最後這些榮譽卻實至名歸;俞敏洪則説名利是理想的副產品。我們可以看出名利就是成功的影子,沒有成功就沒有影子,所以一味追求名利,且結果往往是徒勞的。

(3)選對追求的方向。莫言的做法和結果就告訴我們他選對了追求方向,俞敏洪直接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做才是選對了方向。把自己追求的事業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樣才能贏得相應的回報。

(4)堅守理想與排除干擾。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誘惑在干擾你的前行,如名利等,這時就需要我們堅守理想,不要讓這些干擾成為我們人生道路的羈絆。

【考點定位】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技巧點撥】材料作文的審題:第一步,讀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點:單則材料要從整體上把握其主旨;多則材料應弄清它們的異同,從而把握中心;比喻*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義;含哲理*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選擇角度,準確立意主旨單一的材料據材料立意即可。藴涵豐富的材料,可從多角度立意,即發散思維多向立意。一般説來,一則材料至少可從肯定與否定兩個角度審視:“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幾個“人”往往就有幾個審視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幾個“因”往往就有幾個審視角度。一個事件,針對其背景、寫作目的的不同,就產生了幾個不同的審視角度。

知識點:材料作文

題型:作文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