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初冬的一個早晨,戴着藍*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輛半舊的電動自行車,...

來源:國語幫 2.3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初冬的一個早晨,戴着藍*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輛半舊的電動自行車,...

閲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初冬的一個早晨,戴着藍*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輛半舊的電動自行車,“呼呼”地穿行在清華大學校園裏。車輪子不時滾過枯黃的落葉,一路把他從北邊的宿舍樓,帶到機械工程系的焊接館。這年,潘院士已經年過80了。

對這位“身陷”焊接領域50多年的專家而言,年齡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經“老”了的唯一指標。這位老院士像年輕人一樣,玩微信、看微博,家中電腦QQ“噔噔”上線的聲音不時響起。儘管已過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鏡,輕鬆地翻查手機號碼。他自由穿梭在鐵塊拼接起來的焊接機器人和牆角的縫隙間,俯下身隨手揀起一塊普通成年人掂得動的鋼板。當然,他還能清晰地説出某個發動機焊接轉子的轉速、直徑以及氣壓值。這位*焊接科學的奠基者,攤開雙手,自信地説:“我現在研究的課題,是焊接領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臨界’,仍是沒有解決的世界難題。”

他和年輕的同事吃飯時,時常唸叨他的西南聯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聯大建校75週年紀念大會”上,潘際鑾和一百多位老校友,他們中的很多人雙手撫着桌沿,顫顫巍巍地站着,齊聲唱着西南聯大的校歌。他們唱到“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時,潘際鑾的心裏“激動不已”。

1980年被評選為*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時,“填了一張表”,簡單地寫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當時也沒發幾篇論文”。“我所獲得的榮譽,都不是我追求的結果。”潘際鑾説。不少接觸過潘際鑾的人一致評價他,“對名和利,不敏感”。(節選自陳璇《不合時宜的老派院士》,《*青年報》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畢業時,雲南省會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聯大錄取。我父親一直懷抱着工業救國的理想,受他的影響,我選擇了機械系。西南聯大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每學期考試不及格的學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沒有一個人能在聯大隨隨便便就混到畢業*。當時的教室是土坯牆,屋頂僅蓋一層鐵皮,夏天像蒸籠,冬天寒風穿堂入室。下雨的時候,雨點打在屋頂上叮叮噹噹作響,老師得提高嗓門大聲喊叫,才能壓得過風聲和雨聲。

1948年我本科畢業,1950年赴哈爾濱工業大學繼續深造,從此選擇了焊接領域作為我的終身職業。當時有人笑話我:“學焊接?焊洋鐵壺、修自行車嗎?”實際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導*、*艦、航母都是焊出來的,清華的第一個核反應堆是我負責的,建秦山核電站時,我也是顧問。

我常説,這輩子我做事有兩個驅動力,年輕時候父母很少過問我的學習,靠的是“興趣”。後來是“成就感”,當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績、為國家建設解決了實際問題時,那才是最快樂的時刻。

(節選自《潘際鑾自述》,《環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際鑾知道焊接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先進技術,這門發展中的技術一定會在新*的未來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決定成立焊接*,潘際鑾被任命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創建了第一個焊接*。1955年夏天,潘際鑾返回清華,又在清華大學建立焊接教研組,潘際鑾被任命為焊接教研組主任,成為我國第二個焊接*和焊接教研組的建設者。60年代,他率領一支隊伍,承擔了由清華大學設計建造的核反應堆的焊接工程任務,歷時3年終於成功完成了核反應堆的焊接工程任務。為了解決反應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問題,他又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研究成功我國第一台電子束焊機。

潘際鑾獲得了很多榮譽,如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焊接終身成就獎等。談到這些榮譽,他説:“那只是奮鬥的結果,絕不應是奮鬥的目標!”他始終認為,只有當自己的創造發明獲得成功,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利益時,才會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節選自《把自己與祖國的發展“焊”在一起》)

9.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準確的一項是(    )

A. 三則材料都涉及潘際鑾先生在焊接科學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其中,第三則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則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 材料一從如今清華園裏的潘際鑾先生寫起,在記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時,側重表現年過八旬的他老而彌堅的精神。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顧了潘際鑾先生在西南聯大求學期間的經歷,再現了聯大師生治學環境的艱難以及聯大嚴謹的教學風格。

D. 材料三側重記述潘際鑾先生研究焊接技術以及創建我國高校焊接*的艱難歷程,同時表現了潘老先生面對榮譽時的態度。

10.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 潘際鑾先生的“年輕”主要表現在:他雖為耄耋老人卻騎電動自行車穿行校園,還玩微信、QQ等,並且行動自如、記憶力好。

B. 西南聯大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對學生要求嚴格。潘際鑾先生和他的同學在聯大求學期間學業大進,以致幾十年後老人們唱起校歌時仍然激動不已。

C. 潘際鑾先生當年選擇焊接*時,有人對這個*缺乏瞭解,但潘先生義無反顧地將它作為終身的職業,後來的事實*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D. 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際鑾先生談到榮譽時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這都體現了潘先生在奮鬥的過程中並沒有把榮譽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

E. 潘際鑾先生的事業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驅動力來自於他對焊接科學的興趣,第二個階段的驅動力來自於他在焊接科學領域獲得的成就感。

11.材料三的原文標題是“把自己與祖國的發展‘焊’在一起”。請結合三則材料,談談這句話的基本含義及其具體表現。

【回答】

9.A

10.CD

11.基本含義:潘際鑾先生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發展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具體表現:①潘際鑾先生的學業和事業的選擇與祖國緊密關聯。考上西南聯大,受父親工業救國思想的影響,選擇機械系;清華畢業,潘際鑾意識到焊接技術一定會在新*的未來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於是選擇了焊接作為終生職業。②潘際鑾先生在焊接科學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與祖國的發展密切相關。他是我國焊接科學的奠基者,先後在哈工大和清華大學創立了*大學的第一個和第二個焊接*;在我國自行建設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時,擔任焊接顧問,併為高鐵事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③潘際鑾先生將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建立在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上。

【解析】

9.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上述材料的理解。B項,有表現“壯心不已”,沒有側重表現“老而彌堅”。C項,材料一沒有回顧“求學經歷”,也沒有“再現聯大師生治學環境的艱難以及聯大教學嚴謹的風格”。D項,沒有記述“創建我國高校焊接*的艱難歷程”。

10.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上述材料的分析。A項“年輕”更表現在對事業的不懈追求與自信。B項“激動”是出於對祖國和母校的情感。E項與原文“兩個驅動力”的表述不符。

11.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標題的內涵。“把自己與祖國的發展‘焊’在一起”,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發展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結合材料分析,潘際鑾先生的學業和事業的選擇與祖國緊密關聯。潘際鑾先生在焊接科學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與祖國的發展密切相關。潘際鑾先生將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建立在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上。

點睛:通過分析題幹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綜合信息篩選要立足全文,對文章進行段落的劃分,篩選文中的重要語句,整合後作答。重點關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條作答。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