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感遇(其三)陳子昂蒼蒼丁零①塞.今古緬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無...

來源:國語幫 2.82W

問題詳情:

(二)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感遇(其三)陳子昂蒼蒼丁零①塞.今古緬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無...

(二)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感遇(其三)

陳子昂

蒼蒼丁零①塞.今古緬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無全軀。

黃沙漠南④起,白日隱西隅。

漢*三十萬,曾以事匈奴。

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

注:①丁零:是古代的少數民族,漢代臣屬匈奴,遊牧於我國北部和西北部邊地,元魏時稱鐵勒或敕勒,唐時稱回紇。 ②亭堠:戍邊的城堡。  ③何摧兀”:多麼險峻。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內蒙古一帶。

19.(4分)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第二句寫當今邊防不僅沒有新的設施,而且連舊有的古道也就荒廢了。

B.三、四句感歎“亭堠”的險峻後,又列舉了士兵慘死沙場的景象。

C.七、八句寫詩人想起漢代三十萬大*與匈奴作戰,令匈奴人屈服的往事

D.末兩句寫人們只關注戰爭的勝利,沒有人同情在沙場死亡的士兵。

E.該五言古詩以沉鬱悲壯之氣貫穿其中,直抒胸臆,語言質樸勁健。

20.(4分)詩歌的五、六兩句運用了什麼手法?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回答】

   C,“令匈奴人屈服”理解錯誤,此處指詩人想起漢代三十萬大*與匈奴作戰,也在塞

20.借景抒情,描繪了一幅古戰場的*沉淒涼之景,渲染了悲涼的氣氛。作用:為後兩句寫漢代三十萬大*與匈奴作戰遭到慘敗的史實做鋪墊。外遭到慘敗。D.理解錯誤,詩人有對死亡士兵的同情,推及對他們的遺孤的關切。

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春,金微州(今蒙古*共和國肯特省一帶)都督僕固始叛亂,南下燒殺擄掠,邊境受到很大危脅。同年四月,陳子昂懷着“感時思報國”的滿腔熱忱,參加了左豹韜衞將*劉敬同率領的北征*,在疆場戰鬥了三個月。這首詩,就是他在這次北征中所作。從首句的“蒼蒼丁零塞”可知,它作於其年五月唐*進駐同城(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境內的黑城廢墟)之後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數民族,漢代臣屬匈奴,遊牧於我國北部和西北部邊地,元魏時稱鐵勒或敕勒,唐時稱回紇。詩人來到西北邊陲,遙望丁零人的居處,只見“荒途”一直伸向蒼茫的遠方,用“今古”二字表明,當今邊防不僅沒有新的設施,而且連舊有的古道也荒廢了。對於近處的“亭堠”(戍邊的城堡),詩人在用“何摧兀”(多麼險峻)加以讚歎之後,又列舉了士兵的慘死沙場,暴屍曠野。暗示邊塞徒有險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詩人曾經明確寫道:“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在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書的《為喬補闕論突厥表》也曾指出,邊防慘敗的沉痛教訓之一,就是“主將不選,士卒不練”,輕率出兵。由此可知,此篇慨歎士卒喪生,亭堠虛設,旨在抨擊朝廷任人不當,守邊將帥無能,指揮不當。緊承“暴骨無全軀”,詩人又描繪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內蒙古一帶)的黃昏景*:狂風捲起黃沙,漫天飛揚,夕陽西墜,慘淡無光。這*沉淒涼的景象,使詩人想起漢代三十萬大*與匈奴作戰,也在塞外遭到了慘敗。歷史的回顧與眼前的自然環境融匯在一起,渲染了古戰場的悲慘氣氛,表達了詩人對古今在塞外為國捐軀的士兵的無限感傷。由對死亡士兵的同情,詩人又推及到對他們的遺孤的關切。“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直接譴責當政者不弔死問生,冷酷無情。“但見”與“誰憐”呼應,對比鮮明,激憤*切,發人深省。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邊地荒涼悲慘的景象,抨擊了邊備空虛、將帥無能,喪師辱國,以及塞上遺孤得不到體恤等弊政,表達了自己對廣大兵民的同情。在唐近三百年間數以千計的邊塞詩中,呼喊出了關切時弊民瘼的第一聲。在寫作上,這首五言古詩以沉鬱悲壯之氣貫穿其中,直抒胸臆;見聞與感慨也結合得很自然緊密;語言質樸勁健,一掃齊樑浮豔之風。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