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傅喜字稚遊,河內温人也。少好學問,有志行。哀帝立為太子,成帝選喜為太子庶子。哀帝初...

來源:國語幫 1.6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傅喜字稚遊,河內温人也。少好學問,有志行。哀帝立為太子,成帝選喜為太子庶子。哀帝初...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傅喜字稚遊,河內温人也。少好學問,有志行。哀帝立為太子,成帝選喜為太子庶子。哀帝初即位,以喜為衞尉,遷右將*。是時,王莽為大司馬,乞骸骨,避帝外家。上既聽莽退,眾庶歸望於喜。喜從弟孔鄉侯晏親與喜等,而女為皇后。帝舅陽安侯丁明,皆親以外屬封。喜執謙稱疾。傅太后始與政事,喜數諫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輔政。上於是用左將*師丹代王莽為大司馬,賜喜黃金百斤、上將*印綬,以光祿大夫養病。

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皆上書言:“喜行義修潔,忠誠憂國,內輔之臣也。今以寢病,一旦遣歸,眾庶失望,皆曰傅氏賢子,以論議不合於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為國恨之。忠臣,社稷之衞。百萬之眾,不如一賢,故秦行千金以間廉頗,漢散萬金以疏亞父。喜立於朝,陛下之光輝。”上亦自重之。明年正月,乃徙師丹為大司空,而拜喜為大司馬,封高武侯。

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齊尊。喜與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共執正議。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師丹以感動喜,喜終不順。後數月,遂策免喜曰:“君輔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馬印綬,就第。”傅太后又自詔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無功而封,內懷不忠,附下罔上,與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虧損德化。罪惡雖在赦前,不宜奉朝請①,其遣就國。”後又欲奪喜侯,上不聽。

喜在國三歲餘,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官爵歸故郡。莽白太后下詔曰:“高武侯喜姿*端愨②,論議忠直。雖與故定陶太后有屬,終不順指從邪,介然守節,以故斥逐就國。其還喜長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賜喜,位特進,奉朝請。”喜雖外見褒賞,孤立憂懼,後復遣就國,以壽終。莽賜諡曰貞侯。

(選自《漢書》,有刪節)

(注)①奉朝請:給予閒散大官的優惠待遇。②端愨:正直誠謹。

170.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以寢病寢                    病:卧病

B.其上大司馬印綬,就第        就第:任職

C.漢散萬金以疏亞父            疏:疏離

D.附下罔上                    罔:欺騙

171.下列對文中加雙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外家亦稱外戚,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面的親戚,與皇族宗親沒有絲毫關係。外戚一般要遠離朝政,以消猜忌。

B.從弟,同曾祖父不同父親而年幼於己的同輩男*。後也將同族比自己稍小的親兄弟以外的平輩兄弟稱為從弟。

C.國,古代既可指京城,又可指國家或是享有*的*行使職權、經濟自*的王侯封地,文中則是指京城。

D.用事,指執掌權力、主持政事。與其同義的詞語還有“當事”“當國”“當政”“掌政”“主政”“在位”等。

17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傅喜深受成帝和哀帝賞識、親近,大司馬王莽以年老為由辭官後,百姓把希望都寄託在擔任太子庶子的傅喜身上。

B.在堂弟傅晏的女兒成為太后後,傅喜多次勸止她不要干預朝政。但傅太后施弄手段,導致傅喜身受虛銜,遠離朝政。

C.傅喜勸諫不避親,反對傅太后稱尊做法。皇帝推重傅喜,試圖用免去師丹官職的做法來觸動他,但傅喜沒有順從。

D.王莽執政後,免去了傅氏家族的官職爵位,遣返傅氏回郡,卻肯定了傅喜的忠誠正直,賞賜府第,令他留守長安。

17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君輔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

(2)雖與故定陶太后有屬,終不順指從邪,介然守節,以故斥逐就國。

【回答】

170.B

171.C

172.A

173.(1)你自輔政以來,出入朝廷三年,從未明顯地糾正我的不足,本朝大臣的奸佞之心卻得到滿足,過失全在你傅喜啊。

(2)(傅喜)雖然與原來的定陶太后有親屬關係,但最終沒有屈從不正確的旨意,耿介正直,堅守氣節,因此應將他逐回(他的)封國。

【分析】

170.試題分析:本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閲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B項,就第:免職回家。故選B。

171.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説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註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語境的含義作答。此題C句中“文中則是指京城”錯,“國”在文中指封地。故選C。

17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A項,傅喜擔任太子庶子是在成帝在位、哀帝為太子時,王莽辭官時哀帝已經即位。故選A。

17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第一句得分點:昭:明顯。匡:糾正。不逮:不足之處;過錯。遂:順心;稱意。咎:過失、罪過。焉:句末語氣詞。第二句得分點:雖:雖然。故:原來的。屬:親屬關係。順指:順從旨意。介然:形容堅定執着的樣子。以故:因此。逐就:逐回。

【點睛】

對於概括歸納文章內容的題目,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參考譯文:

傅喜,字稚遊,是河內郡温縣人。小時愛好學問,有遠大的志向,有高尚的品行。哀帝被立為太子後,成帝選拔傅喜做了太子庶子。哀帝剛一即位,就任命傅喜做了衞尉,升任為右將*。這時,王莽擔任大司馬,因年老請求退職,躲避在皇帝外戚家裏。皇上接受了王莽退職的意見,百姓都把希望寄託在傅喜身上。傅喜的堂弟孔鄉侯傅晏跟傅喜同樣都受到哀帝親近,而且他的女兒成了皇后。哀帝的舅舅陽安侯丁明都憑藉外戚身份獲封,傅喜堅持謙遜待人,稱病迴避。定陶傅太后開始參與朝政,傅喜多次勸止她,因此傅太后不想讓傅喜輔佐朝政。於是,皇帝就任用左將*師丹替代王莽擔任大司馬的職位,賜給傅喜百斤黃金、上將*的印綬,以光祿大夫的身份在家養病。

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都向皇帝上書:“傅喜做事仁義,高尚純潔,對國家忠誠不二,憂國憂民,是能夠輔佐朝廷的大臣。現在因為卧病在牀,就讓他回老家,百姓會感到失望,會説傅喜是一位賢德的人,因為意見跟定陶太后不合的緣故回家養病,百官也無不替國家感到遺憾。忠臣,是國家的衞士。百萬部隊,都不如一位賢士,因此,秦國花費千金來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漢高祖分發萬金讓項羽疏遠范增。傅喜站立在朝堂,是陛下的榮耀,也關係傅氏家族的興衰。”皇帝自己也器重傅喜。下一年的正月,就調師丹做了大司空,任命傅喜做大司馬,封為高武侯。

傅太后想謀求更尊貴的稱號,要跟成帝的母親同等尊貴。傅喜跟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一起堅持正確的意見。傅太后非常憤怒,皇帝沒有辦法,先免去了師丹的官職以便觸動傅喜,但傅喜最終都沒有順從。後來幾個月,皇帝就以策書的形式免去了傅喜的官,策書寫道:“你自輔政以來,出入朝廷三年,從未明顯地糾正過我的不足,本朝大臣的奸佞之心卻得到滿足,過失全在你傅喜啊。上交大司馬的印綬,回家吧。”傅太后又自己下詔給丞相、御史,説:

“高武侯傅喜沒有功勞卻被封賞,心懷不忠,附和下臣,欺瞞皇上,跟原來的大司空師丹共同叛逆,不聽君命,敗壞官風,損害道德教化。罪惡雖然發生在被赦免之前,也不應該給予閒散大官的優惠待遇,還是遣回自己的封國吧。”太后又想剝奪傅喜的侯爵,皇上沒有聽從。

傅喜在封地三年多,哀帝駕崩,平帝登上皇位,王莽又掌握了大權,於是就免去了傅氏家族的官職爵位,且遣返回原來的郡裏。王莽向太后稟告,讓她下詔説:“高武侯傅喜天*正直誠謹,主張忠誠正直。雖然與原來的定陶太后有親屬關係,但最終沒有屈從不正確的旨意,耿介堅節,因此應逐回他的封國。還是讓傅喜回長安,把原來高安侯的府第賜給傅喜,職位升為特進,給予閒散大官的優惠待遇。”傅喜雖然例外受到褒獎賞賜,卻感到孤立恐懼,後來又被遣返到自己的封國,壽終正寢。王莽賜他諡號為貞侯。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