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閲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2題。京口月夕書懷旅夜書懷②(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山風吹酒醒,秋入...

來源:國語幫 8.74K

問題詳情:

12 、閲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2題。京口月夕書懷旅夜書懷②(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山風吹酒醒,秋入...

12 、閲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2題。

京口月夕書懷旅夜書懷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風吹酒醒,秋入夜燈涼。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萬事已華髮,百年多異鄉。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流。

遠城*氣白,高樹月痕蒼。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忽憶憑樓處,淮天雁叫霜。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陽,此詩是他轉徙京口時的感懷之作,當作於宋亡之後。②這首詩是作者離開成都草堂後在渝州(今重慶)一帶飄泊時所寫。

(1)結合詩句分析《京口月夕書懷》是如何表現“涼”的?(4分)

(2)請結合詩句分析《京口月夕書懷》和《旅夜書懷》兩詩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處。(6分)

【回答】

(二)古代詩歌閲讀(10分)

(1) 此詩採用了雙關(或虛實結合)的手法來寫“涼”(2分):用“秋夜”、“山風”、*氣寫天氣之涼(這是實寫);用生白髮、居他鄉、憶霜天寫心境之涼(這是虛寫)。 (2分)

(2)情感相似之處有:①都抒發了異鄉飄泊淪落的悲悽之情,林詩中感歎自己“異鄉”飄泊,杜詩用“天地一沙鷗”自況,自傷飄零;②都抒發了自己年老孤獨的傷感之情,林詩中感懷自己“百年”之身獨對夜燈,杜詩中以“平野闊”“大*流”反襯自己一葉小舟的孤苦伶仃;③都抒發了時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詩中有“華髮”“百年”的哀傷,杜詩中以*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時光的迅速消逝;④都抒發國家殘破、自己一事無成的鬱悶之情,林詩寫在宋亡後,“萬事已華髮”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傷,這也是借酒澆愁的原因,杜詩結合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抱負的不平。(1點2分,3點即可,須結合詩句解説)

【詩歌鑑賞】

第一首: 年老漂泊,是人生途中最難堪的境遇之一,尤其是在自己功業無成,國破家殘之後,如果再碰上衰颯的秋天,面對衰敗的景象,淒涼*楚的情懷就難以抑制了。杜甫有句雲:“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登高》)便是這種特殊的感情和典型環境相統一的範例。林景熙此詩在景物的描寫上,頗有杜意。

詩以“山風吹酒醒”開端,用“淮天雁叫霜”煞尾,略去了飲酒前的苦惱,也不寫借酒澆愁的衷腸,只用酒醒後一剎那間的所見、所想、所憶來抒發鬱結在胸中的愁緒,深得含蓄藴藉之致。首聯寫初醒,山風、秋、夜、燈、涼都是室內所感覺到的。在這兩句詩的背後,可以清晰地看見一位深夜對孤燈而悶坐的詩人形象。頷聯是初醒時所想:“萬事”而使生白髮,可見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異鄉,可見長期漂泊生涯之艱苦——這是全詩中最為明確地披露了作者心跡的兩句,於此讀者可以體會到詩人把含而不露的藝術手法運用得非常成功。頸聯是所見。上句寫平視,由於在夜晚,因而遠城的方向只有一片“*氣”;下句寫仰望,因為天空雲遮霧罩,所以樹梢頭唯存一點“月痕”——這裏,作者用“*”、“白”、“痕”、“蒼”等字把左右上下寫得混沌一片,既符合當時的時令天氣,又符合詩人酒方醒時朦朧的視覺,更符合他蒼涼迷茫的內心世界,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尾聯寫所憶,是對白天登樓情景的回想。“雁”和“霜”同樣是牽惹情思之物,末句以“雁叫霜”戛然而止,一方面是對飲酒前情緒的暗示,另一方面,這種“欲説還休”的寫作方法可以啟發讀者不盡的遐想。

這首詩以酒微醒時身邊事物發端,繼寫清醒後對燈感懷,再寫為擺脱苦悶而抬頭時所見,又由仰首望天聯想到入醉前登樓所見的水天一*的長淮,寫得自然連貫、首尾完整。在手法的運用上,此詩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來寫“涼”:用“秋夜”、“山風”、*氣寫天氣之涼,這是實寫;用生白髮、居他鄉、憶霜天寫心境之涼,這是虛寫。此外,詩句結構特殊,也是這首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比如第二、三、四、八各句,就都不是按照漢語句於的通常結構方式組成的。這種特殊句型的採用,不但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匯入豐富的事物,使這些事物間產生各種巧妙的聯繫,而且使詩句搖曳多姿,形成一種峭拔清雋的風格。

第二首 :首聯用對起格,寫自己夜晚獨自行舟的孤苦之狀。在細草綿延、微風吹拂的岸邊,詩人獨系高帆夜行之舟。在靜夜停舟的寂寥*天裏,羈旅之懷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言愁而愁自見。

頷聯二句分承首聯:岸上平野茫茫,羣星遙掛如垂;舟前*濤滾滾.月影流動如湧。這兩句氣魄雄大,境界宏闊,與李白“山隨平野盡,*入大荒流”句法略同而工力悉敵。李詩只形容山與*,此二句則野闊星垂,*流月湧,共寫四事,畫面景物交織的多層次之感似更突出一些。這裏不但對於人對景物的感覺的描寫十分真切,而且通過這種描寫突出了自然景觀的鮮明特徵。具體説來,因為“平野闊”,才顯得星斗遙掛如垂,而用此“垂”字,又反襯出乎野之廣闊;因“大*流”,所以*中月*似也滾滾如湧,而用“湧”字,又烘托出大*澎湃向前浪起千疊的氣派。

頸聯二句,因夜景之廣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第五句自謙,實乃自負。説名豈因文章而著,與作者另一首贈嚴武詩中“豈有文章驚海內”之句同慨。第六句自解,實乃牢騷。説自己失去官職是因為既老且病,似乎婉轉自恨,其實是恨世。真正的情況是與時與事多忤。此意不直接説出,顯得悲憤更深。仇兆鰲《杜詩詳註》引舊注云:“名實因文章而著,官不為老病而休,故用豈、應二字。反言以見意,所云書懷也。”説得頗為中肯,可參考。

末聯即景自況,以沙鷗自比,自傷飄泊。自問自答,老懷悲涼之狀愈加突出。廣闊的“天地”,映襯一微小的“沙鷗”,愈顯出自己飄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與可歎。這個比喻,與開篇的自白首尾相顧。“一沙鷗”呼應“獨夜舟”,抒情主人公孤獨流浪的形象完全凸現出來了。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