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馬鈴薯,俗稱土豆,口感較好,營養豐富、均衡。適應*強,喜光、喜冷涼,耐寒、耐旱、耐...

來源:國語幫 5.45K

問題詳情:

閲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馬鈴薯,俗稱土豆,口感較好,營養豐富、均衡。適應*強,喜光、喜冷涼,耐寒、耐旱、耐瘠薄。但馬鈴薯的產業鏈較短,且新鮮馬鈴薯不易保存,滯銷現象嚴重。馬鈴薯主糧化就是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麪粉、米粉,實現由副食向主食消費的轉變,使其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第四大主糧。

陝西省定邊縣是農業部命名的“*馬鈴薯特產之鄉”。定邊縣位於36°49′N—37°53′N,海拔為1303米—1907米,年平均降水量約316.9mm。馬鈴薯是定邊縣傳統的糧菜兼用第一大宗農作物。定邊縣委、縣*按照“特*農業富民、馬鈴薯經濟引領”的戰略思路,抓住馬鈴薯產業不放鬆,使馬鈴薯產業成為帶動全縣近28萬農民實現致富奔小康最具優勢潛力的主導,2015年定邊縣成為西北地區馬鈴薯主糧化唯一示範縣。下圖是我國馬鈴薯優勢區域佈局示意圖和陝西定邊縣位置示意圖。

閲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馬鈴薯,俗稱土豆,口感較好,營養豐富、均衡。適應*強,喜光、喜冷涼,耐寒、耐旱、耐...閲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馬鈴薯,俗稱土豆,口感較好,營養豐富、均衡。適應*強,喜光、喜冷涼,耐寒、耐旱、耐... 第2張

(1)從氣候條件分析定邊縣糧食種植結構中馬鈴薯種植比例一直較高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列舉定邊縣成為西北地區馬鈴薯主糧化唯一示範縣的人文條件。

(3)定邊市*在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中,幫助農民引進優質馬鈴薯品質,培訓種植技術,建設薯片和澱粉加工廠,利用馬鈴薯葉杆發展養豬業並獲得肥料。簡述這些措施產生的效益。

(4)你是否贊同在我國南方推廣馬鈴薯主糧化,表明你的觀點並説明理由。

【回答】

(1)緯度高、海拔高,氣候冷涼,降水較少,不利於水稻等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但是馬鈴薯適應*強,耐寒、耐旱,適合在當地種植且糧菜兼用 (2)馬鈴薯品種優良;種植悠久,經驗豐富,種植基礎好;種植面積較大;*支持(政策好) (3)引進優良品種,增強市場競爭力;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發展多種經營,增加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提高土壤肥力,保護了環境 (4)贊同:馬鈴薯對環境的適應*強,種植馬鈴薯不會與其他糧食作物爭地;南方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口感好,營養豐富均衡),市場廣闊;馬鈴薯種植以及加工可增加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反對:我國南方季風氣候顯著,氣象災害頻繁,影響馬鈴薯種植及產量;馬鈴薯產業鏈短,冷藏和保鮮技術較落後,新鮮馬鈴薯易腐爛變質;南方以水稻為傳統主食,人們的飲食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和接受(市場較小)

【解析】

本題以馬鈴薯的發展為材料,考查農業區位因素、生態農業的依依、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材料的解讀與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應用能力。

(1)根據材料可知,定邊縣位於36°49′N-37°53′N之間,緯度高,因此冬季氣温較低;海拔介於1303米-1907米,海拔高,夏季氣候涼爽,年平均降水量316.9mm,説明該地降水量較少,因此不利於水稻等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但是馬鈴薯適應*強,耐旱、耐旱,單產高,適合在當地種植且能滿足糧食需求。

(2) 本題考查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等。由材料分析可知,該地自然條件優越,馬鈴薯品種優良;而且該地馬鈴薯的種植悠久,經驗豐富,種植基礎好;種植面積較大;還有國家*的支持。

(3)本題主要考查生態農業的意義,主要從生態意義、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等方面分析。“幫助農民引進優質馬鈴薯品質,培訓種植技術,”能夠增加產品的品質,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建設薯片和澱粉加工廠,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並能利用馬鈴薯葉杆發展養豬業,可以發展多種經營,增加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獲得肥料,應用於農田,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護了環境。

(4)本題為開放*試題,可以表明不同觀點,如果贊同,就從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有利影響來分析;如果不贊同,就從區域的不利條件和不利影響來分析。馬鈴薯對環境的適應*強,種植馬鈴薯不會與其他糧食作物爭地;南方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市場廣闊;馬鈴薯種植以及加工可增加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

但是由於我國南方季風氣候顯著,氣象災害頻繁,影響馬鈴薯種植及產量;馬鈴薯產業鏈短,冷藏和保鮮技術較落後,新鮮馬鈴薯易腐爛變質;南方以水稻為傳統主食,人們的飲食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和接受,市場範圍較小。

點睛:生態農業以及意義:

1.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意義:

(1)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

(4)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和持續*,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知識點:農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農業區位因素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