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貫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前村後壟桑柘深,東鄰西舍...

來源:國語幫 2.1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貫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前村後壟桑柘深,東鄰西舍...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貫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

前村後壟桑柘深,東鄰西舍無相侵。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xīchì水鳥名。

18.下列選項中與詩歌內容不符的兩項是

A. “東鄰西舍無相侵”一句,寫出了農家生活祥和寧靜,沒有恃強凌弱、爾虞我詐、互相爭奪等社會現象,寄託了詩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蠶娘洗繭前溪淥”一句,通過描寫“蠶娘”在綠溪邊漂洗蠶繭的場景,既寫出了農家勞動的艱*,也表現出“蠶娘”的*勤和豐收的喜悦。

C. 尾聯寫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其淳樸善良、殷勤好客的*格,並側面烘托出“我”流連忘返的心情。

D. 本詩末尾用一“熟”字狀“西坡瓜豆”,繪出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迴應上文滿塘黑壓壓的蒲與到處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E. 此詩給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綺麗纖弱的詩風中,可謂獨樹一幟

19.本詩八句詩中,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什麼作用?

【回答】

18.BC

19.第一問:前三句寫池塘裏蒲草森森,傳來陣陣清香,水鳥悠閒嬉戲,如家禽一樣,一點也不怕人,桑樹和柘樹到處都是,顯得翠*葱蘢,描繪了山村晚春景*秀美、物產豐富的景象。

第二問:(1)渲染了山村靜謐安恬的氛圍。(2)為下文描寫*安寧的山村生活做了鋪墊。(3)寄託了作者對寧靜美好,民風淳樸的田園生活的喜愛與嚮往之情。

【解析】

18.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鑑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題中B項“寫出了農家勞動的艱*”與詩意不符;C項沒有“心理”描寫。

19.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本詩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什麼作用”首先,描述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要抓典型意象。接着從內容、結構和情感角度答題。

點睛:鑑賞景物形象之法:提問形式:1.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物?2.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景物的?3.這首詩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什麼畫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題步驟:第一步:描寫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聯繫詩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構成:描圖景(描繪詩詞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總結及運用示範: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繪圖景將詩句與想象結合。描繪詩中圖景,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於原詩,比如題中要抓住遠處樹林高山,近處竹叢院牆,腳下小池衰草,耳畔蟬聲四起等意象。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點應多角度。概括意境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這兩個詞最好能從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動靜、視野、榮衰、明暗、氣勢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恬淡靜美、清麗雋永、感傷哀婉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緒基調。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體。詩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體。

鑑賞:

貫休是晚唐詩僧,這首詩是他在農村為客時的題壁之作。

前三句寫自然景*。池塘裏,蒲草森森,長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壓壓的一片;微風吹過,帶來陣陣清香;一對對鴛鴦、鸂鶒,悠悠自在,嬉戲覓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樣,一點也不怕人;“前村後壟”猶言“到處”,到處都是一片翠*葱蘢的桑樹和柘樹。這三句中雖無一字讚美之詞,然而田園的秀*,豐產的景象,靜穆的生活氣息已是觸目可見,具體可辨,值得留戀。且不説桑柘的經濟價值,單説蒲,蒲嫩時可食,成熟後可織蓆制草具,大有利於人。再説鴛鴦鸂鶒尚且寧靜地生活着,何況乎人!這就又為第四句“東鄰西舍無相侵”作了鋪墊與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長,總離不開人的*勤培植。詩句不言村民勤勞智慧,而頌揚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秀麗、物產豐盛、生活寧靜、村民勤勞的環境裏,“東鄰西舍”自然相安無事,過着“無相侵”的睦鄰生活。沒有強凌弱、眾暴寡、爾虞我詐、互相爭奪等社會現象。很明顯,通過農家寧靜生活的描寫,詩人作為佛門人士,也不免寄託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這自不待言。

詩的後四句,一口氣寫了包括作者在內的四個人物,在同類唐詩中,這還是不多見的。這四句從生活在這一環境中人物內心的恬靜,進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愛。瞧,一條碧波盪漾、清澈見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蠶娘在淥溪邊漂洗着白花花的蠶繭。牧童哥吹着笛子,聲音清脆悠揚;一時興起,又和衣進入溪水,沐浴在綠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滿面,親切熱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對我説,瓜和豆已經熟了,再住上幾日就可嘗新了。寥寥幾筆,把繭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聲悦耳的客觀景緻,寫得逼真如畫;蠶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難想見,蠶娘喜獲豐收,其內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格之頑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誼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詞語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動作、情態、聲音、笑貌及其淳樸善良、殷勤好客的*格進一步顯現出來;而詩人“我”,處在這樣的環境裏,不待言,其流連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詩在末尾用一“熟”字狀“西坡瓜豆”,繪出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迴應上文滿塘黑壓壓的蒲與到處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見了喜煞。全詩至此戛然而止,卻留下耐人回味的餘地。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