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形成於春秋...

來源:國語幫 3.13W

問題詳情: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形成於春秋...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形成於春秋戰國對期。據此回答下列小題。

16.由於農曆是一種“*陽曆”,既根據太陽運行週期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週期。但*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週期的“二十西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的制訂印*了

①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        ②認識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③理論的認識要高於實踐        ④認識最終總要回到實踐中去

A.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17.公曆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歌謠曰: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閒。小麥播種尚紅火,晚稻收割搶時間。留種地瓜怕凍害,大豆收割寒露天。黃煙花生也該收,晴朗天氣忙摘棉……這説明在我國古代,人們

①認識到了節氣與農業生產的客觀聯繫     

②將節氣智慧融入於生產和生活實踐中

③巳獲得了對氣候變化規律的完整認識     

④具備了在實踐中駕馭征服自然的能力

A.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回答】

 

16.B

17.D

【解析】

16.試題分析:為了農業生產需要,人們制訂了“二十四節氣”, 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正確且適合題意;人們根據 “二十四節氣”的制訂來指導農事,表明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最終總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④正確且適合題意;②在材料中未體現,應排除;認識源於實踐並不一定高於實踐,③説法錯誤;故本題*選B。

17.試題分析:本題材料説明了在我國古代,人們已認識到了寒露這一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係,並將節氣智慧融入於生產和生活實踐中。①②正確且適合題意;③説法錯誤,錯在“完整”;自然界是客觀的,人們不能征服自然,④説法錯誤;故本題*選D。

考點:本題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聯繫。

知識點: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唯物辯*法的聯繫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