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閲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近日,一位來自湖北農村的44歲育兒嫂範雨素的一篇自傳《我是範...

來源:國語幫 3.11W

問題詳情:

22.閲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近日,一位來自湖北農村的44歲育兒嫂範雨素的一篇自傳《我是範...

22.閲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位來自湖北農村的44歲育兒嫂範雨素的一篇自傳《我是範雨素》引發社會關注,不僅輕鬆突破10萬的閲讀量,還讓眾多主流媒體為之撰文品析。有網友形容,這是“初中畢業的農民工自傳刷爆白領朋友圈”。也有網友説,範雨素的文章體現了她在時代鉅變中個人對待命運的態度。“活着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範雨素用口語化的文字大方展示了寫作、閲讀和自己生命的關係:“我也習慣了靠苦力謀生了,而且我對勞動並不懼怕”,面對媒體,她也不期待藉助一時走紅而改變命運。

對以上的內容,你有何感想?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回答】

你們總在説底層淪陷和互害,範雨素報之以歌

範雨素紅了,就像她當年的同鄉餘秀華那樣躥紅網絡,紅得讓她不知所措。餘秀華靠的是詩,她靠的是一篇迅速成為公號爆款文的自述。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她成功地將人們帶入到她命運的這本書中,擊中這個社會的痛點,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倔強而柔韌的生命對底層“苟且”的記錄。現實很沉重,她卻以輕鬆卻不造作、幽默卻很深刻、温和而有立場的方式寫出來了。

她在文中對自己生活的表達,對底層羣體生存狀態的觀察,對城市社會的描述,正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盲區。她的自我表達,打破了主流社會對底層視角的壟斷,打破了固化的階層敍述所形成的盲區,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自以為熟悉卻很陌生的生存世界。你的朋友圈裏有一個育兒嫂或其他進城打工者嗎?你知道打工者的朋友圈是什麼樣的嗎?你知道走在你身邊的那個打工者心裏在想着什麼嗎?前段時間,媒體討論階層固化這個話題,其實都忽略了一個視角,就是人們看待社會各階層已經固化的角度。他們雖然從來沒有缺席於輿論場,卻多是被表達、被建構、被想象和被消費。他們近十多年來的形象,主要是通過春晚小品、快手直播、博士返鄉日記、都市報社會新聞、惡*案件、討薪熱點、扶貧報道、支教者説、三農專家分析、鄉村愛情故事、離開鄉土的打工文學、農家樂、段子手等等所塑造。

範雨素的自我表達,讓人們看到了“範姐”“阿姨”之外這個叫“範雨素”的女人跟自己一樣的日常愛恨。

談到底層人,輿論常用的一個詞是“底層淪陷”或“底層互害”。在一些人看來,底層意味着一種失範的狀態,貧窮扭曲了人心,物質的匱乏讓人變得更加自私,為了求生不擇手段,為雞毛蒜皮大打出手,甚至鬧出人命。當底層人遭遇不公時,他們無力向強者尋求報復,只會把拳頭揮向更弱的人,互相傷害,弱弱相殘。範雨素的自述觸動人心之處,很大程度上正在於打破了所謂“底層互害”“底層淪陷”的認知,讓人們看到了底層互愛的美好。誰説物質富有了精神就一定會富有呢,誰説貧窮會扭曲人心呢?範雨素這樣寫道:

我能為母親做些什麼?母親是一個善良的人。我的母親,作為這個村子裏的強者,金字塔尖上的人,經常出面阻止別人對移民的欺侮。在我成年後,我來到大城市求生,成為社會底層的弱者。作為農村強者的女兒,經常受到城裏人的白眼和欺侮。這時,我想: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負,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複製?從那時起,我有了一個念頭,我碰到每一個和我一樣的弱者,就向他們傳遞愛和尊嚴。

活着總要做點什麼吧?我是無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窮苦,我又能做點什麼呢!我在*的街頭,擁抱每一個身體有殘疾的流浪者;擁抱每一個精神有問題的病患者。我用擁抱傳遞母親的愛,回報母親的愛。我的大女兒告訴我,她上班的文化公司,每天發一瓶匯源果汁。大女兒沒有喝飲料的習慣,每天下班後,她雙手捧着飲料,送給公司門口、在垃圾桶裏拾廢品的流浪奶奶。

從文學角度看,範雨素的文字並沒有多少超越以往打工文學的地方,但她的文字裏有一種超越用悲情賄賂自己的道德力量。生存的重量並沒有扭曲人的靈魂和尊嚴,世界吻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經歷過苦難和貧窮的弱者更知道弱者的無助,更能體貼無力者對愛和尊嚴的渴求。她繼承了母親的善良,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給身邊那些比她更貧弱的人一點關懷,她的女兒也繼承了她對身邊人的善意。雖然她説:我什麼都不能改變,我只能給弱者一個笑容,一個擁抱,這是我能做的全部。

那些生活境況不知比範雨素要好多少倍的人,又有幾個能做到這樣?

從範雨素對自己生活的理解中,我看到了四個字:不卑不亢。沒有自卑,也沒有用苦難烘托出一種“你們都欠着我”的悲情。平淡地敍述着自己和家人的經歷,沒有帶着那種底層敍述常有的悲憤和怨艾。人們覺得底層人只是在為艱難的生計而掙扎,看不到他們的精神追求。可範雨素説:人活着總要有點事做吧,我掙錢是為了讓自己吃飯讓孩子吃飯,這是生理慾望。寫小説是出於一種精神慾望,是一種希望,就像羅素説的,有事做、有希望、能愛人。寫小説就是有事做了,做了一件和吃飯無關的事。如果活着就是為了賺錢才動*,好像覺得特別累似的。

有事做、有希望、能愛人——苟且之外的詩和遠方,這難道不是中產白領的宣言嗎?你一定想不到,一個掙扎在温飽邊緣的人,她的精神世界裏也有着跟你一樣的追求。物質的貧困並沒有讓她們覺得可以理所當然地放逐和泯滅自己的精神,沒有讓自己失去“希望”和“愛人”的能力,不卑不亢地去做一個有着立體思想的人,而不是單向度的人。

【解析】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題目,注意材料中分析範雨素爆紅的原因“體現了她在時代鉅變中個人對待命運的態度”“口語化的文字大方展示了寫作、閲讀和自己生命的關係”,由此提出自己的觀點,文學的要務是什麼?“如何對待命運”的主題,由此展開論述。

點睛:時事新聞類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現實生活中鮮活的時事新聞熱點。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有應該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應該批評或引為教訓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在命題上,此類材料具有開放*,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審題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構成因素,然後選取一個側面、一個角度來立意。寫作時注意 1、紮實而評(事實*),新聞事實是時評成敗的關鍵,是時評可信*的源泉。 2、應時而作(時效*),應時而作,體現了時評對新聞事件的敏鋭反應能力。 3、憑理而斷(評析*),憑理而斷,指的是對新聞事件清晰的理*判斷。形式可採取就事論事和就事論理兩類。所謂就事論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質來評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過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進行評議,發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據;所謂就事論理,就是對所評之事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充分説理,闡明一個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論事上,以達到“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寫作目的。就事論理,還要求“開口要小”,抓住一個問題,講清一個道理,一事一議,以小見大,必須從“小”中評析出大道理來,所謂“着眼大處,落筆小處”。此題注意明確自己的觀點進行論*即可。此題根據材料分析範雨素爆紅的原因即可。

知識點:材料作文

題型:作文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