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短文,完成1~3題中庸之道與社會*崔永東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念,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

來源:國語幫 9.16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短文,完成1~3題中庸之道與社會*崔永東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念,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

閲讀下面短文,完成1~3題

中庸之道與社會*

崔永東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念,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用中”,亦即按“中”的標準去做。“中”是 “恰到好處”,是一種“完善”的象徵,而“過”與“不及”都是對它的偏離,因而都是不好的。但那種將“中庸之道”當成一種折中主義的看法是一大誤解,“中”並不是一把在表面上或數量上對事物進行所謂“半斤八兩”式平分的標尺。“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實質*的平衡,是一種真正的勿過勿不及的狀態。“中”又與“和”有密切關係,東漢大儒鄭玄對“中庸”解釋道:“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中和”一詞是指按“中”的標準去做就會達到一種“和”的狀態。*是一種完美的狀態,因此可以説,“中和”是一種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狀態。

中庸之道作為一個方法論原則,適用於*領域,表現為寬猛相濟、德刑並用的治國方略。但德刑並用不是指德教與刑罰平分秋*,而是指德主刑輔,按儒家的觀點看,德主刑輔恰恰是一種實質的“中”,而德刑並重是一種表面上的“中”,表面上的“中”並不合乎真正的“中庸之道”,而實質的“中”才體現了中庸之道的真實內涵。另外,中庸之道還表現為一種*理想,或者説一種為政的最高境界,這就是儒家所謂“致中和”的境界。《中庸》説:“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就是説,達到了“中和”,不僅實現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而且也實現了人類與自然萬物的*。而這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為政者的終極境界。

中庸之道適用於法律領域,則要求在立法上注意尋求各種不同羣體間利益的平衡點,適當考慮民眾的利益。這就涉及到一個立法公正的問題。當然,由於歷史侷限,儒家對立法公正的理解與今天相比有很大出入。孔子有言“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則強調了刑罰公正問題,應該説,儒家的司法思想體現了一種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用今天的標準看,一種以公正和人道精神為主宰的立法與司法是構建*社會的有力保障。

中庸之道適用於文化領域,則表現為一種理*與温和的文化發展觀。它反對在文化問題上搞“不破不立”,反對橫掃一切文化傳統,提倡文化的“損益”式發展。所謂“損益”就意味着對傳統文化有肯定、有否定、有繼承、有創新,既非故步自封,也非目空一切,而是主張在繼承傳統中優秀成分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這也是構建*社會的重要一環。

中庸之道適用於經濟領域,則表現為經濟政策上的“富民”措施。儒家從“中庸之道”的立場出發,不贊成將社會不同階層間貧富差距拉得過大的制度,因為這些都有礙於社會的*與安定。但我們不能把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張簡單地理解為財富分配上的一種平均主義,而應該從縮小貧富差距、建設*社會的角度來理解其中的深意。

(選自《2007年*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階段成果選編》,有刪改)

6.下列有關“中庸之道”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念,要求人們按照“恰到好處”的標準去做事。

B.“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實質*的平衡,“過”與“不及”都難以達到“中和”狀態。

C.“中庸之道”與在表面上或數量上對事物進行所謂“半斤八兩”式平分的折中主義有着本質的不同。

D.“中庸之道”適用於社會不同的領域,倡導迴避現實中的矛盾衝突,以求達到一種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狀態。

7.下列做法不屬於合理借鑑“中庸之道”的積極因素以構建“*社會”的一項是( )

A.*上採取剛柔相濟的治國方略,以德治為主,加強全民族思想品德修養,堅決避免刑罰的使用。

B.立法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努力做到司法公正。

C.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設立足傳統文化,採取“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剔其糟粕,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

D.經濟上關注弱勢羣體,採取種種得力措施縮小社會不同羣體間的貧富差距,消除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庸並非形式上的不偏不倚,德刑並用並不意味着德教與刑罰平分秋*。

B.儒家所謂的“致中和”,就是達到整個人類社會*以及人類與自然萬物*的終極境界。

C.儒家對立法公正的理解與現代社*實踐的立法公正在內涵上不盡相同。

D.縮小貧富差距、建設*社會,不排斥財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

【回答】

6.D

7.A

8.D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