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閲讀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世紀德國學者萊*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

來源:國語幫 8.67K

問題詳情:

(一) 現代文閲讀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題。



材料一:



*世紀德國學者萊*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從前人們相信詩畫同質,直到菜*才提出豐富的例*,用動人的雄辯,説明詩畫並不同質。



據傳説,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舉兵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後他們佯逃,留着一匹腹內埋伏精兵的大木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見木馬,把它移到城內。典祭官拉奧孔當時極力勸阻,説留下木馬是希臘人的詭計。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於希臘人的天神。當拉奧孔典祭時,河裏就爬出兩條大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齊絞死了。



這是羅馬詩人維吉爾《伊尼特》第二卷裏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紀在羅馬發現的拉奧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詩為藍本。萊*拿這段詩和雕像互較,發現幾個重要的異點。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詩畫異質説。



據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號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現一種輕微的歎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為什麼雕像的作者不表現詩人所描寫的號啕呢?希臘人在詩中並不怕表現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產生的面孔筋肉攣曲的醜狀。在表現痛感之中,他們仍求形象的完美。



(一)現代文閲讀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世紀德國學者萊*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



雕塑《拉奧孔》



其次,據史詩,那兩條長蛇繞腰三圈,繞頸兩圈,而在雕像中它們僅繞着兩腿。因為作者要從全身筋肉上表現出拉奧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詩,筋肉方面所表現的苦痛就看不見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讓拉奧孔父子*着身體,雖然在史詩中拉奧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萊*推原這不同的理由,作這樣一個結論: “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於空間的形*,詩用存於時間的聲音。……全體或部分在空間中相併立的事物叫作‘物體’,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全體或部分在時間上相承續的事物叫作‘動作’,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



換句話説,畫只宜於描寫靜物,詩只宜於敍述動作。靜物各部分在空間中同時並存,這種靜物不宜於詩,因為詩的媒介是在時間上相承續的語言。比如説一張桌子,畫家只需用寥寥數筆,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語言來描寫,你須從某一點説起,説它有多長多寬等等,説了一大篇,讀者還不一定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詩只宜敍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後相承續,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這種動作不宜於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比如説, “我彎下腰,拾一塊石頭打*,*見着就跑了”,用語言來敍述這事,多麼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瞭然



但是談到這裏,我們不免有疑問:畫絕對不能敍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麼?菜*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説: “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但是隻能間接地用物體模仿動作。……詩也能描繪物體,但是也只能間接地用動作描繪物體。”



換句話説,圖畫敍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暗示空間中的綿延。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



材料二:



《拉奧孔》所講繪畫或造型藝術和詩歌或文字藝術在功能上的區別,已成老生常談了。它的主要論點 ——繪畫宜於表現“物體”或形態,而詩歌宜於表現“動作”或情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晉代陸機分劃“丹青”和“雅頌”的界限,説:“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這裏的“物”是“事”的同義字。邵雍有兩首詩説得詳細些:“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狀物與記事,二者各得一”;“畫筆善狀物,長於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詩筆善狀物,長於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遺情”。



但是,萊*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 “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我聯想起唐代的傳説:“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批駁了這個無稽之談:“此好奇者為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止能畫一聲”五字也幫助我們瞭解一首唐詩。徐凝《觀釣台畫困》:“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萃白雲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畫家挖空心思,終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因為他“止能畫一聲”。徐凝很可以寫“欲作悲鳴出樹難”,那不過説圖畫只能繪形而不能“繪聲”。他寫“三聲”,寓意精微,就是菜*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裏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後繼,所以畫家畫“一水”加“兩崖”的排列易,畫“一”而“兩”、“兩”而“三”的連續“三聲”難。



(摘編自錢鍾書《讀‹拉奧孔›》)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萊*是歷史上質疑“詩畫同質”觀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奧孔》在近代詩畫理論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B.雕塑《拉奧孔》既呈現了拉奧孔被纏絞的表情,又不讓這表情表現為醜態,體現了希臘藝術恬靜與肅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三處:一是拉奧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纏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與否。



D.萊*的《拉奧孔》認為,由於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範圍。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説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由於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



B.繪畫只能是對所畫對象某一瞬間的定格,因此後人根據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



C.“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南岸”“兩山排闊送青來”等詩句,化靜為動,以動作來描繪景緻。



D.沈括質疑了唐代傳説,從這個例子可判斷,後人關於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説法其實沒有道理。



3.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



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



C. 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



D. 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中。



4.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思路。



5. 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一句,顧愷之説畫“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回答】

1.B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仔細閲讀文章,找準有效答題區間,然後認真對比閲讀,尋找細微的差別。 B項錯誤,從第四段“據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號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現一種輕微的歎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希臘人在詩中並不怕表現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產生的面孔筋肉攣曲的醜狀”中可見,雕塑《拉奧孔》沒有呈現拉奧孔被纏絞的表情,只表現一種輕微的歎息。



2.C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斷的的能力。做此類題時,第一步,把握題幹信息要點;第二步,逐個選項到點,概括分析,判斷正誤。



A項,“由於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説法太絕對,原文無依據。B“因此後人根據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説法太絕對。D“後人關於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説法其實沒有道理”説法錯誤。



3.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觀點、推理判斷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把握文章的觀點再進行判斷。本文觀點 “詩畫異質”就是詩畫並不同質,繪畫宜於表現“物體”或形態,而詩歌宜於表現“動作”或情事。畫僅能表現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



ABC“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説的是畫詩相得益彰,並非“詩畫異質”,D項“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 表現時間上的靜止的某一點,“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中”是一個過程,是動態的,正好支持“詩畫異質”的觀點。



4. ①材料一,按照首先提出萊*的觀點詩畫並不同質,接着敍述“特洛伊木馬”的故事,引出詩畫異質説的背景,然後探討詩畫並不同質的原因,最後補充説明詩畫雖不同質但可以互補。②材料二首先提出我國古代也有畫詩不同質的類似觀點,接着論述萊*的議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最後引用*古代繪畫的例子*繪畫只表達空間裏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後繼。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思路、行文脈絡和概括文本內容的能力。首先需要學生認真閲讀原文,結合文章內容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劃分層次時重點關注觀點句、總結句。其次記住答題格式,使用連詞:首先 ……,接着……,然後……,最後……,做到層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5. ①材料中闡述了“詩畫異質”的觀點:繪畫只宜於描寫靜物,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時間上的某一點,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和景象;而動作在時間上先後相承續,是一條綿延的直線,因此動作不宜於畫。②“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是因為對於畫家來説,運筆作畫,表現“手揮五絃”一瞬間的物態和景象並不難,而“目送歸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人物和飛鴻不同時間的連續動作以及內心活動,要畫出來就遠非易事了。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和運用的能力。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觀點的前提下,結合題幹中 “手揮五絃”“目送歸鴻”的特點進行答題。答題時既要明確概括、引用材料中關於詩畫異質的觀點,也要結合顧愷之言論中兩種畫面的特質進行分析説明。

知識點:未分類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