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靜農:謎一樣的沉默林天宏台靜農(1902—1990),安徽霍丘人,*大學教授,現代鄉土文學家,教育家。  ...

來源:國語幫 2.69W

問題詳情:

台靜農:謎一樣的沉默林天宏台靜農(1902—1990),安徽霍丘人,*大學教授,現代鄉土文學家,教育家。  ...

台靜農:謎一樣的沉默

林天宏

台靜農(1902—1990),安徽霍丘人,*大學教授,現代鄉土文學家,教育家。

1946這個年份,將台靜農88歲的一生,整齊地劃為兩半。

之前,台靜農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鄉土文學家”,他在20年代完成了《地之子》、《建塔者》等小説,被稱為“新文學的燃燈者”。

*作家劉以鬯曾説:“……*小説家能夠將舊社會的病態這樣深刻地描繪出來,魯迅之外,台靜農是最成功的一位。”

之後,44歲的台靜農遠赴*大學中文系教書,他就此投身教育,兼修書法,“汪洋般的*、直白的吶喊、知識分子關注現實的前進姿態”,在之後的44年裏全都“戛然而止”。

“從那時起,台靜農就從文壇中銷聲匿跡。他的沉默,是一個謎。”當記者向*社科院現代文學*教授李存光提起台靜農時,他這樣回答。

這位教授的疑問,也是台靜農諸多學生的疑問。20多年前,台靜農的學生蔣勛赴歐洲讀書時,在魯迅的雜文、札記、書信中陸續讀到“台靜農”這三個字,他這才知道,“原來台先生也寫過小説”。他不禁問道:“台先生早年鋭利的文學創作,為何在盛年突然中斷?這其中,埋藏了怎樣沉痛的信息?”

台靜農從未作答。只是,翻開那個年代的歷史,浮出一絲血*。台大中文系主任許壽裳,因宣傳魯迅和“五四”運動,引起當局怨恨。1948年2月19日,他在夜間被破門而入的歹徒砍死。繼任系主任喬大壯,因拒絕*學生運動被辭退。同年7月3日,他在蘇州投水自盡。

中文系主任下一位繼任者台靜農,對自己的過去“似乎忘得一乾二淨”。他從不向人提及“曾師事魯迅,魯迅亦視之為摯友”,也從不向人提及,“在二三十年代,他曾三次入獄,皆因對現實的尖鋭批評”。

這個曾經“激進的熱血青年”,成了在學生眼中“平易、寬厚、温和”的台先生:他在台大辦公室的門永遠敞開,任何人進去都不必喊報告;晚會上,台靜農與學生做集體遊戲“母鴨帶小鴨”,“抬手揚腳間極為認真”。

被學生們不斷懷念的台先生,是台大中文系“自由、開放、寬鬆、包容”學風的締造者,一位教員曾這樣熱情洋溢地讚道:“他的中文系,是一個大平等,是一個大莊嚴!是一個莊嚴的平等,是一個平等的莊嚴!更是一個*的秩序,是一個秩序的*!”

學生們常去台靜農的書齋高談闊論:文學、歷史、戲劇……但一涉及*與現實,“台先生便閉口不談”,只是,偶然間也會流露出某種情緒:“時代真是變了。從前寫小説還得坐監牢,現在寫小説,可以得到大筆獎金!”

台靜農的書齋名為“歇腳齋”,他曾説:“身為北方人,於海上氣候,往往感到不適宜,有時煩躁,不能自已……抗戰以來,到處為家,暫時居處,便有歇腳之感”。

但這一歇就是40多年。40多年中,台靜農疏於寫作,不談故人,也不追往事。有人勸台靜農寫回憶錄,他拒絕道:“能回憶些什麼呢?前年旅途中看見一書涉及往事,為之一驚,恍然如夢中事歷歷在目,這好像一張封塵的敗琴,偶被撥動發出聲音來,可是這聲音喑啞是不足聽的。”

但令不少學生銘記在心的,卻是台靜農當年講述《離騷》、《九歌》時“響亮的皖西口音”,因為台先生“不教唐詩宋詞,而專教《離騷》、《九歌》”,對屈原、嵇康、阮籍等狂士“情有獨鍾”。

台靜農常言,“痛飲酒,談離騷,可為名士”。有學生回憶,“若是天熱,他説喝酒祛暑,若是天冷,他便説喝酒可以禦寒;無論冬夏,台先生都有理由教人喝酒。”

暮年的台靜農,書法之名甚大,時人評,他醉酒後寫的字“最為上品”。他常書“竹林七賢”中向子期的《思舊賦》,其字“盤曲扭結,彷彿受到極大阻壓的線條,努力反抗,向四邊反*出一種驚人的張力”。

散文家董橋卻在這字裏看出了“太多的心事”,“台先生的字,只能跟有緣的人對坐窗前談心。我天天夜半回來,走進書齋,總看到他獨自兀坐,像有話説,又不想説。台先生一直在那裏”。

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去*之前的台靜農不僅僅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鄉土文學家”,而且也是批判病態社會的最成功的*小説家之一。

B、台靜農到*之後便從文壇中銷聲匿跡,而且在繼任台大中文系主任後,和以前大不相同,變得“平易、寬厚、温和”。

C、台靜農到台後閉口不談*與現實,這與他之前的激進形成巨大反差,人們只能從那個年代的歷史中去找尋*。

D、文中引用台靜農的話——“這聲音喑啞是不足聽的”,這是他拒寫回憶錄的搪塞之詞,也顯示他的謙遜品質。

E、台靜農把醉酒和書法作為心事的最大寄託,許多人包括董橋在內,正是透過他的字體會其沉痛內心的。

文章以“台靜農:謎一樣的沉默”為題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回答》(4分)

有人認為,本文所寫的台靜農去*前後*格有天壤之別,*格上不具有連貫*,有損傳主形象的真實*。對此,你有何看法?請結合文本作簡要分析。(6分)

【回答】

13 . ( 5 分)DE ( D . “也顯示他的謙遜品質”説法有誤,這主要體現他不願回憶、不堪回憶那段歷史。E . “把醉酒和書法作為心事的最大寄託”、“許多人”説法有誤,文中無此説法。)(答對一項給3 分,答對兩項給5 分。)

14 . ( 4 分)① 標題既點明文章寫作對象,且採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動表達出作者對台靜農沉默的獨特理解;② 同時給讀者留下懸念,引起讀者閲讀興趣。(一點2 分。如有其他説法,言之成理亦可。)

15. ( 6 分)*示例:我認為,台靜農去台前後的*格具有連貫*。他的前半生作為“激進的熱血青年”,用新文學等方式直白吶喊,直擊現實;後半生雖是“沉默”,但他“對屈原、嵇康、阮籍等狂士情有獨鍾”以及獨特的書法,都是他對現實不平之氣的另一種表達。再説,他*格的巨大變化是由社會環境所決定的,這是他真實人生的敍寫。(如有其他説法,言之成理亦可。)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