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一輛旅遊大巴進入山區,一對情侶被窗外的美景...

來源:國語幫 2.33W

問題詳情:

16.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一輛旅遊大巴進入山區,一對情侶被窗外的美景...

16.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一輛旅遊大巴進入山區,一對情侶被窗外的美景吸引,便招呼司機停車。他們下車後,大巴繼續前行。就在這對情侶欣賞山景時,前方轟隆一聲巨響,大巴被山體滑坡滾落的巨石砸中,落入萬丈深谷。事後得知,車上乘客無一生還。對此,一般人可能會慶幸地説:“幸好我們不在車上!”而這對情侶卻傷心地説:“假如我們不中途下車,那輛大巴就能趕在山石滑落之前駛過,車上的人也許就不會遭遇這場劫難了。”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脱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回答】

讓善意常駐心間

那滿池的菊花,讓人賞心悦目,終得喜愛,正是因為她心存他人,而沒有肆意地成長,為他人帶去一道美麗的風景,所以,她長開。

那門前的大松樹,讓人感到挺拔,終得稱讚,正是因為她心存他人,所以長得高大而枝繁葉茂,為我們帶來一夏的蔭涼,所以,她長青。

那心存善良的秦西巴,堅持仁愛之心,終得回報,正是因為他心存善意,沒有讓小鹿骨肉分離,才創造了一段不朽的歷史,所以,它長在。

我們都聽到許多這樣的新聞,環衞工人被碎玻璃渣扎手紮腳,有許多人沒有及時處理,最後時間長了,疼痛不斷,去醫院已經無法治療,只能用*物緩解疼痛。試問,如果當初及時清理掉碎玻璃,危險就不會存在,也不會使他人受到傷害。

善意駐心,心存他人。縱然那只是一些小的細節,一件微小的事,但只要做好了,就能避免很多的傷害。我國偉大作家魯迅無疑是善良之人的代表,為父親學醫是孝,但為了醫治更多的國人,他選擇了棄醫從文,唯有心存他人,才能夠做出這樣的改變,因為內心的善良讓他看到同胞們內心在病痛,繼而堅持下去。

現在的社會,許多不公平的事情時有發生,致使很多人變得冷漠起來,不願意再對他人施以援手,對自己也不夠嚴格要求,如公交車上無人為老人讓座,隨地亂扔垃圾,破壞公共設施,但也還是有許多人堅持善良,如感到*人物中的“炎黃”,以自己的力量默默地在幫助着一些人,如見義勇為的好市民方俊義,如堅持拾荒助學的90歲老人劉盛蘭,他們都在以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服務社會。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們一樣做出偉大的事情來,但是,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身邊做起,讓善意駐心,心存他人,相信做好人就有好報,任何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霍比特人》中有一句名言:能打敗黑暗的,不是強大的魔力,而是生活中的小事和微笑的愛。

茉莉花開,是滿室清香。我想,它是為心存善意而開,為心存他人而開。

【解析】

【試題分析】要想寫好材料作文,就必須認真審視材料,設法找出材料中有關立意的點滴“標識”,反覆揣摩命題人既定的寫作“走向”,儘量做到“順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面對突發的劫難,我們都不是先知先覺,無法事先做出選擇。但事後,我們是先慶幸自己躲過一劫,還是先悲憫同行者的不幸?這是對我們心靈的考問,拷問着我們的良知,拷問着我們的情懷,拷問着我們的道德水準,拷問着我們的精神境界。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不是處於“命懸一線”之際,但也時常都會閃出“這一念”,而“這一念”往往就是一塊試金石,在測試着我們心靈的“善惡、美醜、高下”。在具體寫作過程中,記敍文要緊緊扣住“這一念”的萌生過程以及對它的感受、感悟去演繹,議論文則要緊緊扣住“這一念”的前因和後果、趨勢去透析,從而彰顯人*中“真、善、美”的光輝,鞭撻人*中“假、醜、惡”的污垢。慈悲之心,雖然人皆有之,但善惡之分,往往繫於一念。在人際交往中,儘管許多人都以善良自詡,但當面臨利害衝突時,卻往往會本能地趨利避害。為什麼有人認為駕座後邊的位置最安全,就是因為司機在遇到險情時,會下意識地尋求自保。慈悲之心,雖然人皆有之,但善惡之分,往往繫於一念。只有當善意源於自發、善行成為習慣,視“難得如此”為“本該如此”,“為他人着想”才不會是良心發現的一時衝動,而是紮根於心靈中的主體意識和一以貫之的美德。

從情侶傷心這個角度出發立意:1.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2.仁愛之心,人皆應有之,3.善良是人*之美,4.反思是修德之路,5.心中無己天地寬(無私)

從悲劇發生的原因角度立意:1.禍患常積於忽微,2.勿以惡小而為之

【考點定位】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 E。

【技巧點撥】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幾種方法:1.從抓關鍵句入手。有的材料為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開頭句、結尾句、反覆出現的句子),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意。 例2: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其人自護所短”便是關鍵句,這一關鍵句意在告訴人們“自護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較容易地得出結論:不可自護所短。若抓不住這一關鍵句而讚頌北人不同凡響的壯舉就偏題了。2.從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閲讀分析材料的因果聯繫,從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比利時國王和王后有一次宴請成名以後的愛因斯坦,派馬車伕去火車站接站,車伕一直等到車站的人散盡的時候,也沒有接到愛因斯坦,就獨自趕車回到了皇宮,他剛剛回來,就看到愛因斯坦衣着樸素、風塵僕僕地步行趕來了。3.從材料情感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敍述、説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可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如: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它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怪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材料中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等詞貶斥之情溢於言表。對想接上斷臂在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讚賞態度。據此可立意為:應順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傾向,立意為:敢於懷疑、敢於大膽創新等,就明顯偏離題意。4.從辨明關係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聯繫的。事物間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明這些關係,有利於立意構思作文。例如:一位大學生,在校花銷吃緊,寫信向在鄉下種地的父親要錢。信只有三個字——“爸:錢。兒”這封三字信傳開以後,人們議論紛紛。請以這位大學生同學的身份就此給他寫一封信。兒子與父親之間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作為他的同學給他寫信,要勸導、教育他懂得孝敬父母。這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的矛盾關係,不要在“花銷緊”要節約方面大做文章。

知識點:材料作文

題型:作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