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詞,完成文後小題。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裏番腔,街頭戲鼓...

來源:國語幫 2.1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詞,完成文後小題。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裏番腔,街頭戲鼓...

閲讀下面這首詞,完成文後小題。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裏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月明。輦下②風光,山中歲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劉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詞人。南宋滅亡後,曾參加抗元鬥爭,晚年隱居故鄉山中。②輦下:京師。③海上:漢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於北海上,矢志守節。

16.請簡要分析“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三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7.此詞在寫法上採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兩種)?並對這些手法作簡要分析。

【回答】

16.“輦下風光”:指心念故國,然而風光不在,表現亡國之痛;“山中歲月”:指自己身之所在,報國無門的遺憾。“海上心情”:則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蘇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節不移的志向。17.(1)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表現“城”之“愁”。視覺方面:“鐵馬蒙氈”,整個臨安城已處於元*鐵蹄的蹂躪之下,“銀花灑淚”,花燈流淚,渲染了全城悽慘*森的氣氛。聽覺方面: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情調的“番腔”,街頭演出的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在忠於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2)“銀花灑淚,春入愁城”:擬人。及花燈流淚,春天進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悽慘*森的氣氛;(3)“高台月明,輦下風光”:虛寫。即想象的、回憶中的故國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而今天在哪裏?抒發了詩人對故國的深切懷念;(4)“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蘇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節不移的志向;(5)景以引情,情以襯景。下片抒情,抒發對故國的懷念,滿腔的愛國之情何處抒發。

【解析】

16.

試題分析:回答此題,首先要明確概括三個詞組的含義:“輦下風光”指故都臨安的美麗風光;“山中歲月”指自己隱居故山寂寞而漫長的歲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貞不改的民族氣節。據此回答即可。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對於此類題目,首先應注意審題,從題幹中明確答題的方向以及涉及的範圍,然後要掌握思考的角度,體悟情感一般從如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詩歌的標題,標題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題材,而這些內容都與詩歌情感有關;二是作者、朝代、註釋;三是要把握情語,即顯*的情感詞;四是要把握詩歌中意象的特徵。

17.

試題分析:要分析本詞在寫法上運用的手法,只需逐句加以分析即可。詞的上闋,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表現作者的憂愁。視覺方面:“鐵馬蒙 氈”,整個臨安城已處於元*鐵蹄的蹂躪之下,“銀花灑淚”,花燈流淚,渲染了全城悽慘*森的氛圍;聽覺方面: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情調的“番腔”,街頭演出的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在忠於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銀花灑淚”這一句將客觀景象擬人化,使銀燈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形象而強烈地表現出在元*的鐵馬踐踏之下,本應該是歡樂祥和的元宵佳節,但整個城市卻陷入*冷森嚴的氣氛之中,廣大*心情悽慘悲涼。詞的下闋,“輦下風光”:指心念故國,然而風光不在,表現亡國之痛。“山中歲月”:指自己身之所在,報國無門的遺憾。“海上心情”:則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蘇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節不移的志向。本題據此歸納概括即可。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思路點撥】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格、心理,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還有象徵,如《*南逢李龜年》“落花時節”既指眼前景又象徵大唐的衰落。可以樂景寫哀情,它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悽楚的情緒。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昔日遊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淒涼。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