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君子的意義              樓宇烈君子是*文化的一個重要...

來源:國語幫 1W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君子的意義              樓宇烈君子是*文化的一個重要...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

君子的意義

               樓宇烈

君子是*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君子”一詞很難界定,勉強相應於西方文化中的紳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會的掌權者、當權者,後世也有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如“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我們都希望社會的管理者是像樣的君子,因為*歷代文化都強調統治者作為一個民族的表率,要通過教育來化導民眾。君子既是一個統治者,同時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教育者。《禮記•學記》開篇就講“建國君營,教學為先”,就是説建立一個國家,君子來管理一個國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過教育達到的最後目標是“化民成俗”,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雖然君子是一個在上位的統治者或者管理者,但這主要是指社會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對於小人、野人來講的。孔子以後,君子的概念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君子從社會地位的標誌轉變為人格品格的標誌。孔子主要從道德的理念來給“君子”做一個這樣的規定,這在以後整個*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別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別。

當然*文化中也不是僅有“君子”這一個詞,與君子含義相近的,一個是“士”,再一個是“聖人”。荀子給這三個概念做了相當明晰的解釋,他説“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規律辦事,側重於從現實的做人做事方面,來實現和遵守這個“法”。荀子接着講,“篤志而體,君子也”。是説君子既有遠大的、堅定的志向,又能夠很實在地去實踐。荀子又説“齊明而不竭,聖人也”。對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沒有停止,不斷向上,不斷探索,去認識世界,認識人生,這就是聖人。荀子給“士”“君子”“聖人”做了相當清楚的定義,這三個層次都是遵循一個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會應該遵守的一個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堅持不懈不斷地提升。而君子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達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現實、更實際,我們達不到做聖人,但是可以做一個君子。我們常用“博雅”來形容君子,所謂“博”就是學識豐富,“雅”就是品行端正。這兩個字是君子所要具備的一個基本素養。

君子的社會作用,首先是引領社會風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就是説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陣風一樣,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樣,風往哪兒吹,草就往哪兒倒。君子起引領的作用,是社會正能量的體現。宋代的張載在《正蒙》裏面也説,“君子於民,導始為德而禁其為非”,就是指君子引導民按照社會的德行前進。引領就必須以身作則,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勝於言教”,君子能夠以身作則地身教,所以説“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君子不用出門就可以使國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為他身體力行,作出榜樣,以自己的行為教育大家。引領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營造一種氛圍,一種習俗。一個社會的良好習俗非常重要,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論法的精神》裏面就講到,“當一個民族有良好風俗的時候,法律就是簡單的”。什麼都要用法律來管理,社會是管不過來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覺,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習俗。

君子的另一個作用是傳承文化。文化的傳承靠君子來延續,社會上如果沒有專治於文化傳承的人,那這個文化就會中斷。隨時代的變化,文化的內涵和形式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棄,這要靠君子來傳承。我們要傳承傳統文化,並不是要大家拘泥於外在的各種各樣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靈魂和精神的東西傳承下來。

(選自《道德與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刪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先闡釋了“君子”的內涵,然後從“引領社會風氣”和“文化傳承”這兩個方面加以分析,闡明瞭君子的作用。

B.“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中“君子”的內涵,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內涵並不相同。

C.君子、聖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與聖人的差別在於,聖人更理想化,從道理上講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但真正能夠成為聖人的並不多。

D.所謂“博”就是學識豐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們用“博雅”來形容君子,所以只要學識豐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為君子。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載《正蒙》裏説,“君子於民,導始為德而禁其為非”,就是指君子引導民按照社會的德行前進,是引領社會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當一個民族有良好風俗的時候,法律就是簡單的”,目的是為了説明一個社會的良好習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勝於言教”,是指君子身體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國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覺,營造出良好的社會習俗。

D.社會需要有君子來專治於文化傳承,時代的變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於外在的各種形式,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傳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3.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君子一詞出現在春秋之前,其含義與西方文化中的紳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子是*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B.孔子以後,君子的概念發生了變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別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別,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會的統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統治者,也是教育者。《禮記•學記》中的“建國君營,教學為先”説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國家的首要任務。

D.君子與士的含義,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規律做人辦事的可稱為士,有遠大堅定的志向並能身體力行的就是君子。

【回答】

1.D(D項邏輯錯誤,原文第二段“要做個君子,就要學識豐富,品行端正,“博雅”兩個字是君子所要具備的一個基本素養,君子也稱作‘博雅君子’,文中的“博雅”只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而已。)

2.B(B項無中生有,文章並沒有説社會的良好習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3.A(A項中“其含義與西方文化中的紳士Gentleman基本相同”不正確,根據原文第一段“君子一詞很難界定,勉強相應於西方文化中的紳士Gentleman”可知“君子”與西方文化中的紳士的含義有較大的差異。)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