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的文言文面,完成4~7題。(19分)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孫。登崇寧五年進...

來源:國語幫 1.25W

問題詳情:

 (一)文言文閲讀(19分)閲讀下的文言文面,完成4~7題。(19分)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孫。登崇寧五年進...

 (一)文言文閲讀(19分)

閲讀下的文言文面,完成4~7題。(19分)

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孫。登崇寧五年進士第。

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道阻未得進。聞張邦昌僭位,以書白康王:“宜遣師邀金人河上,迎請兩宮,問罪僭逆,若議渡*,恐誤大計。”遂與知潁昌府何志同等盟,傳檄中外。已而聞金人退,引兵襄邑,遣範壎、徐文中詣濟州,請王進兵南京,且言:“國家之制,無視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元帥之權,此殆天意。亟宜承製號召四方豪傑,則中原可傳檄而定。”王命子崧充大元帥府參議官、東南道都總管。

會邦昌遣使迎王,子崧即貽王書曰:“似聞謂以京師殘破,不可復入,止欲即位*中,便圖遷徙,臣竊惑焉。夫欲致中興,當謹舉措,宜先謁宗廟,覲母后,明正誅賞,降霈四方。若京師果不可都,然後徐議所向。”     遂傳檄京師,奏於隆祐太后曰:“諸路先聞二聖北遷,易姓改國,恐間有假討逆之名,以竊據州郡者。乞速下明詔,諭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幾人心慰安,奸宄自消矣。”尋以所部兵會濟州。     康王即位,子崧請放諸路常平積欠錢,又言:“台諫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請尊舊制,聽學士、中丞互舉。”帝皆可其奏。上章論王時雍、徐秉哲等逼遷上皇,取太子,辱六宮,捕宗室,竊禁物,都人指為*。伏望肆諸市朝,以為臣子之戒。時滑州兩經殘破,子崧薦傅亮可任。除亮滑州通判,黃潛善沮之,命遂寢。     賊趙萬犯鎮*子崧遣將擊萬于丹徒調鄉兵乘城為備頃之官*敗歸鄉兵驚潰子崧率親兵保焦山寺賊據鎮*     初,昌陵復土,司天監苗昌裔謂人曰:“太祖後當再有天下。”子崧習聞其説,靖康末起兵,檄文頗涉貶所不遜。子崧與御營統制*道宗有隙,道示求得其文,上之。詔御史往案其獄,情得,帝震怒,不欲暴其罪,坐以前擅棄城,降單州團練副使,謫居南雄州。紹興二年赦,復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卒於貶所。

                                          (選自《宋史·趙子崧傳》,有刪節)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宜遣師邀金人河上              邀:邀請

B.若京師果不可都                都:定都

C.恐間有假討逆之名              假:借

D.命遂寢                        寢:停止

5.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賊趙萬犯鎮*/子崧遣將擊萬/于丹徒調鄉兵/乘城為備/頃之/官*敗歸/鄉兵驚潰/子崧率親兵保焦山寺/賊據鎮*

B.賊趙萬犯鎮*/子崧遣將擊萬/于丹徒調鄉兵乘城/為備頃之/官*敗歸/鄉兵驚潰/子崧率親兵保焦山寺/賊據鎮*

C.賊趙萬犯鎮*/子崧遣將擊萬于丹徒/調鄉兵乘城/為備頃之/官*敗歸鄉兵驚潰/子崧率親兵/保焦山寺/賊據鎮*

D.賊趙萬犯鎮*/子崧遣將擊萬于丹徒/調鄉兵乘城為備/頃之/官*敗歸/鄉兵驚潰/子崧率親兵保焦山寺/賊據鎮*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子崧有*遠見。他在汴京失守時向康王提出趕緊承製號令四方豪傑,那麼中原可以傳檄而定。

B.趙子崧致力於大宋中興。康王打算在*中即位,以便遷徙,但趙子崧希望他拜謁宗廟,覲見母后,賞罰嚴明公正,施恩四方。

C.趙子崧勤於進諫。康王即位後,他向朝廷諫言:發放各地積欠的錢,變革台諫制度,查處、嚴懲*。前兩件事都得到了康王的支持。

D.趙子崧因檄文言辭不當而獲罪。得到檄文後,皇帝震怒,暴露了趙子崧的罪錯,並追究之前其擅自棄城之罪,降其為單州團練副使。

7.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乞速下明詔,諭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幾人心慰安,奸宄自消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詔御史往案其獄,情得,帝震怒,不欲暴其罪,坐以前擅棄城,降單州團練副使。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4. A(邀:阻擊) 

5. D 

6. D 

7.(1)(5分)乞求迅速下詔,向四方宣諭迎立康王的意向,或許可以安慰人心,違法作亂的事情也就銷聲匿跡了。(“諭”,1分;“以迎立康王之意”,狀語後置,1分;“庶幾”,1分;“奸宄”,1分;大意1分)

   (2)(5分)朝廷詔令御史前去查辦此案,得知真情後,皇帝震怒,但不想暴露他的罪過,以前段時間其擅自棄城論罪處置,降其為單州團練副使。(“案”“獄”“暴”“坐”各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子崧字伯山,是燕懿王五世孫。考中崇寧五年進士。

汴京失守,起兵勤王,因道路阻塞不得前進。聽説張邦昌僭位,寫書信給康王説:“應當派遣部隊在黃河上邀擊金兵,迎請兩宮,向僭位叛逆問罪,如果打算渡過長*,恐怕耽誤大計。”於是與知潁昌府何志同等聯盟,傳檄中外。不久聽説金人退兵,子崧就帶領部隊到襄邑,派遣範壎、徐文中到濟州,請康王進兵南京,並且説:“國家制度,沒有親王在外面的,皇上特意付給你元帥之權,這是天意。應當馬上承製號令四方豪傑,則中原可以傳檄而定。”康王命令子崧充任大元帥府參議官、東南道都總管。

正遇張邦昌派遣使者迎接康王,子崧立即寫信給康王説:“聽説因為京師殘破,不可再入,只打算在*中即位,便於遷徙,我深感疑惑。如果打算致力中興事業,應當舉動嚴謹,應當先謁拜宗廟,朝見母后,明正賞罰,施恩四方。如果京城不可作為都城,然後慢慢計議到何方。”

於是傳檄京師,向隆太后奏説:“各地先聽説二位聖上遷往北邊,易姓改國,恐怕中間有人假借討逆為名,竊據州縣。乞求迅速下詔,向四方宣諭迎立康王的意向,才可以令人心安慰,奸宄自然消亡。”不久帶領所屬部隊會兵濟州。

康王即位,子崧請求免除各地常平積欠錢,又説:“台諫官應當是皇帝的耳目,近年用人不當,大率取旨言事而已。請遵照舊制,聽任學士、中丞互相舉察。”皇帝都同意採納他的建議。子崧上章論奏王時雍、徐秉哲等人逼太上皇北遷,逼取太子,玷辱六宮,捕殺宗室,竊取宮中禁物,京城人都認為他們是*。希望把他們誅殺棄市,作為臣子的訓戒。當時滑州兩次遭戰火殘破,子崧推薦傅亮可以任用。任命傅亮為滑州判官,黃潛善阻止此事,任命才沒有發出。

賊趙萬侵犯鎮*,子崧派遣將領在丹徒阻擊趙萬,調遣鄉兵登城防備。不久,官*敗歸,鄉兵驚駭潰散,子崧率領親兵守衞焦山寺,賊眾佔據鎮*。

當初,昌陵恢復封地,司天監苗昌裔對人説:“太祖的後代應當重新統治天下。”子崧聽見這個傳聞,靖康末年起兵時,檄文言辭有所不遜。子崧與御營統制*道宗有仇,道宗找到這篇檄文,上呈皇上。朝廷詔令御史前去查問此案,得知真情後,皇帝震怒,不想暴示他的罪錯,以前些時候擅自棄城論罪,降為單州團練副使,謫居南雄州。紹興二年(1132)赦免他的罪,復官任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經死在貶所。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