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①秦觀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

來源:國語幫 5.8K

問題詳情:

踏莎行①秦觀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

踏莎行①

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幸自②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注]①紹聖三年,詞人被貶徙郴州。本詞大約作於紹聖四年春三月,作者當時寓居郴州旅舍。②幸自:本自,本來是。

21.這首詞上片寫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此恨無重數”是作者心中之語。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恨”有哪幾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21.⑴運用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把被貶郴州後謫居客館的重重愁苦融於淒涼的景物描寫中。

⑵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將樓台、津渡、桃源(虛景)和孤館、杜鵑、斜陽(實景)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出悽迷悲涼的意境。

⑶運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這樣的清靜*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獨,前途渺茫。

(評分標準:答“融情於景、借景抒情”並分析,給3分;答“虛實結合”或“用典”並分析,給2分。意合即可)

22.“恨”可概括為如下三重:孤苦飄零之“恨”;被貶謫居之“恨”;思鄉懷人之“恨”。詞上片寫景,恰切地寫出作者無限悽迷的意緒和孤身飄零之恨;難覓“桃源”,又住在遠離京師的郴州旅舍,易產生思鄉懷人之情;作者身閉“孤館”,極端愁苦,親友的寄贈沒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貶謫的怨恨。(點出三重恨3分,具體分析3分,意合即可)

【解析】試題分析:

21.開頭三句寫夜霧籠罩一切的悽悽迷迷的世界:樓台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所隱沒,那當年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了。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是虛構之景,因為緊接着的兩句寫詞人閉居孤館,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這裏詞人運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為情而設,意味深長。“樓台”,令人聯想到的是一種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霧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產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聯想,而如今朦朧夜*中迷失不見了,表現了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悵惘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詩的藝術技巧要從修辭、表達方式(間接抒情)、表達技巧三方面思考。

22.情感分析題,要能全面理解全詩多角度表達;表達時要結合具體詩句,不能架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這兩句正面寫詞人羈旅郴州客館不勝其悲的現實生活。一個“館”字,已暗示羈旅之愁。説“孤館”則進一步點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單。而這座“孤館”又緊緊封閉於春寒之中,置身其間的詞人其心情之悽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時此刻,又傳來杜鵑的陣陣悲鳴;那慘淡的夕陽正徐徐西下,這景象益發逗引起詞人無窮的愁緒。杜鵑一聲聲“不如歸去”的鳴叫,曾經勾引起多少遊子的歸思。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酒税,最後又被人羅織罪名,貶徙郴州,並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祿。接二連三的貶官,作者內心的悲苦絕望可想而知。他來到郴州後,寫下了這首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之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知識點:文學常識及鑑賞 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