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受害者心態曹林      湖北襄樊女企業停捐事件中,受捐者的不感恩和捐助者的“索...

來源:國語幫 2.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受害者心態曹林      湖北襄樊女企業停捐事件中,受捐者的不感恩和捐助者的“索...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受害者心態

曹林

       湖北襄樊女企業停捐事件中,受捐者的不感恩和捐助者的“索謝”,以及輿論對此喋喋不休的爭議和交鋒,暴露出當下*社會一種病態,人與人之間缺乏起碼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範。多數人都懷有一種“受害者心態”:看待社會問題和參與社會討論時,都站在受害者立場上,帶着一種“受害”情緒,當下輿論的對抗、偏激、苛刻、衝突大多源於此。

受害者心態不僅存在於社會底層,不少掌握着一定資源、相對強勢的階層也有這種心態。調查顯示,多數富豪認為,財富給自己帶來“不安全感”,感覺自身是仇富輿論的受害者。

貧富關距拉大,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這應該是受害者心態普遍化的第一個原因。有人是因為處於真實的利益受損境地而有受害心態,比如下崗工人和失地農民;有人因為遭遇輿論敵視而感到受害,比如富人和醫生羣體。第二是社會存在着一種壟斷着各種資源的權貴階層,權力無堅不摧無孔不入,制度很多時候對他們形同虛設。社會存在着這種“通吃*”的超強勢羣體,沒有人會有安全感,,從民企業老總到高級白領,再風光的階層也會感覺自己是弱者。最後源於制度的不規範。制度最大的功能在於能給人以穩定的利益預期,而我們當下的不少制度還不規範,透明*,法治化程度較低,公眾難以有穩定的利益預期,不信任和猜疑之心自然橫行

一個大多數人都感覺受益的社會才是健康和理*的社會,普遍的受益感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充滿信任,才能讓人看問題時更有寬容之心,才能使人帶着一種尋求共識的平和心態討論問題。而一個大多數人都感覺自己受損、受害的社會則完全相反。

首先,人與人之間會變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不寬容,人人都是“受害者”,哪裏還會有寬容和平和?自然會帶着一種“他人即是地球”的對抗心態去看待他人行為一一在言語上,表現為網絡空間愈演愈烈的話語*;在輿論上,表現為輿論空間爭議*、交鋒*話題越來越多,人人“得點小理便毫不饒人”。在這種刻薄的輿論喧譁中,大家帶着一種對立情緒互相*,不是想着尋求共識而是想着互相傷害,結果形成莫大的輿論內耗。人人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上發動攻擊,衝突越來越劇烈、侵害越來越理直氣壯。

然後是輿論失去理*,很少有是非感,更多是一種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優勢。寶馬車撞人了,會首先被解讀成為富不仁的富人炫富作惡;窮人即便做錯了事,也會贏得同情,富裕成為一種輿論原罪——不少人不是以是非看問題,而是帶着強烈的階層對立**和“站隊意識”:我們是這個社會的“受害者”,我們要團結起來向那些“施害者”抗爭。

受害者心態瀰漫,也使人習慣*地拒絕反省自身的責任,總感覺自身很無辜,然後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承擔責任和義務。在不少問題上多數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施害者,但習慣了受害者心態後,公眾常常會放棄對自身的反省,比如環境保護。許多問題緣於大多數平庸的人那些庸常的惡習——隨地吐痰、隨手傾倒垃圾、亂砍濫伐、頻用空調,可我們談環境污染時,只傾向於把自己當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的責任。

受害者心態使得責任與義務缺失,規範和秩序失衡,體諒和寬容也隨之變得稀缺。

1.下列有關“受害者心態”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受害者心態”是人與人之 間缺乏起碼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範,人變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和寬容心。

       B.“受害者心態”是看待社會問題和參與社會討論時,站在受害者立場上,帶着的一種“受害”情緒。

       C.“受害者心態”是當下*社會的一種病態心理,它無處不在,存在於社會底層,也存在於相對強勢的階層,瀰漫於網絡空間和新聞輿論中。

       D.“受害者心態”導致大家帶着一種對立情緒互相*,互相傷害,結果形成隨地吐痰,隨手傾倒垃圾、亂砍濫伐、頻用空調的庸常惡習。

2.下列説法中,不屬於“受害者心態”成因的一項是                                                (    )

       A.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使不同階層的人都覺得自己“受害”。

       B.社會上存在着一種壟斷着各種資源的超強勢羣體,使其他各階層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弱者。

       C.制度不規範,不透明,法治化程度較低,不能給公眾以穩定的利益預期。

       D.人們缺乏平常心,對人不寬容,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上對施害者發動攻擊,衝突越來越劇烈,侵害越來越理直氣壯。

3.下列説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大多數人感覺受益的社會才是健康和理*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滿信任,看問題時更有寬容之心,才能讓人有普遍的受益感。

       B.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自然會帶着一種對抗心態去看待他人行為,表現在言語上,爭議*、交鋒*話題越來越多,得理不饒人。

       C.受害者心態瀰漫會使人在一些問題上,習慣*地把自己當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施害者的角*,這會導致責任和 義務的缺失。

       D.受害者心態使輿論失去理*,失去了是非感,只是以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優勢,向那些“施害者”抗爭。

【回答】

1.D(“隨地吐痰、隨手傾倒垃圾、亂砍濫伐、頻用空調”不是“受害者心態”所帶來的行為結果。)

2.D(是結果,不是成因。)

3.C(A項因果倒置;B項不是“表現在言語上”;D項“失去了是非感”和“只是”説法絕對化)

知識點:現代文閲讀 單元測試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