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從*詩五首(其三)王粲(1)從*徵遐路,討彼東南夷。方舟(2)順廣川,薄暮未安坻(...

來源:國語幫 7.36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從*詩五首(其三)王粲(1)從*徵遐路,討彼東南夷。方舟(2)順廣川,薄暮未安坻(...

閲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從*詩五首(其三)

王粲(1)

從*徵遐路,討彼東南夷。

方舟(2)順廣川,薄暮未安坻(3)。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

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

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牀寢,此愁當告誰?

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

註釋:(1)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從曹*南征孫權,此詩為征戰途中所作。(2)方舟:兩船相併。(3)坻:指*岸。

392.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方舟順廣川”是説戰船相併,順*而下,*隊征戰氣勢非凡。

B.“薄暮未安坻”與首句的“徵遐路”呼應,強調征戰路途遙遠。

C.“下船登高防”兩句,寫出了草深露重時登高望遠的複雜心緒。

D.“即戎有授命”兩句,詩人慨歎作戰自有*命法則,不可違背。

393.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以敍事開篇,簡潔地交代了征戰的目的。

B.詩歌融情於景,奠定了悲壯豪邁的基調。

C.詩歌語言有表現力,幾筆便勾畫出征夫形象。

D.詩歌情感真摯動人,抒情中不乏理*思考。

394.詩歌情感跌巖起伏,請結合詩句,分析詩中的情感變化。

【回答】

392.D

393.B

394.開篇表達了從**時的壯志豪情;中間情緒低落,轉為徵人思鄉的愁悲之情;結尾抒寫報國捐軀的慷慨豪邁之情。

【分析】

392.本題考查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D項,“作戰自有*命法則,不可違背”分析錯誤。這兩句大意是作戰中隨時獻出生命,這種道理怎可違背。

故選D。

393.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項,“豪邁的基調”錯誤,“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這二句既寫出了從*生活的緊張氣氛,又寫出了因離家愈來愈遠而產生的一種惆悵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既是眼前的實景,又是詩人思鄉之情的自然流露。不僅如此,秋風中蟋蟀的哀鳴,暮靄下孤鳥的亂竄,更增加了內心的淒涼與悲傷。詩人把暮*中的行*、夕陽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鳥等富有特徵*的景物,有機地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圖”。這樣的景物描寫,融情於景,以景寫情,情與景妙合無間,渾融一體,營造了淒涼悲傷的氛圍,並未體現出豪邁。

故選B。

394.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詩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開篇二句“從*徵遐路,討彼東南夷”,點明從*遠征的目的,一個“遐”字,一個“討”字,寫出了這次出征的浩浩蕩蕩、堂堂正正,顯現了詩人內心的艱鉅感和自豪感,從而為作品奠定了一個慷慨激昂的基調。第三到十四句,通過景物描寫,創造出一個典型的藝術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詩人孤寂、淒涼、悲愁的心境,使詩歌的情緒跌入低谷;詩人把暮*中的行*、夕陽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鳥等富有特徵*的景物,有機地編織在一起,融情於景;“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寫出了出征的將士的離別傷感;為了排遣悲傷的情緒,詩人“下船登高防”,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着遠方的故鄉,以至被秋露打濕了衣裳;“回身赴牀寢,此愁當告誰”,柔腸寸斷,難以成眠,甚至連個説心裏話的人也沒有,詩人好像被孤獨、寂寞的氣氛所包圍,跌進了痛苦的深淵,詩人情緒低落,悲愴難抑。結尾四句,情緒推向高潮,為了事業的成功,不惜拋棄個人的一切,悲傷、低沉的情緒蕩然無存,在國事與家事,事業與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擇,抒寫報國捐軀的慷慨豪邁之情。

知識點:*古代文學 東漢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