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應星(1587-約1666)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後來連續六次赴京參...

來源:國語幫 1.58W

問題詳情:

(12分)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應星(1587-約1666)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後來連續六次赴京參...

(12分)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應星(1587-約1666)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後來連續六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45歲以後,面對明末流民遍地的現實,宋應星不再追求科舉功名,轉而探求“致富”之術。他全面蒐集整理傳統農業、手工業技術,撰成《天工開物》-書,書名取“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成務” 之義。正如宋應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説,“是書與科舉功名毫無關係”,當時士大夫對這部書不屑一顧。後來乾隆時鯿《四庫全書>,不予收錄,民間因此更不敢印行。這部書在19世紀傳入歐洲後,被譽為“17世紀*科技的百科全書”,是我們今天探討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獻。

——摘編自潘吉星《宋應星評傳》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有不少學者對愛因斯坦的學説持懷疑態度,1919年,英國科學家愛丁頓對日全食的觀測結果*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世界範圍的愛因斯坦熱接踵而至。荷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先後邀請他前往講學。在*,梁啟超發起成立講學社曾擬邀請愛因斯坦來華講學。*大學校長蔡元培亦發出邀請,並得到本人應許。雖然愛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對論卻在*廣泛傳播。從1917年到1923年,各種報刊登載相對論的論著、譯文、通訊、報告和文獻不下百篇,出版譯著15種左右。

                          —— 摘編自阿爾布雷希特·弗爾*《愛因斯坦轉》等

材料三   愛因斯坦熱在*方興未艾之際,正是國內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問題論戰正酣之時。以梁啟超為代表的部分知識分子認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為核心,後者以科學精神為核心。梁啟超前往歐洲考查一年多,1920年迴歸後寫道:“一百年物質的進步,比以前三千年取得的還加幾倍。我們人類不惟沒有得到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遠遠望見個大黑影,拼命往前趕,以為可以靠向他嚮導。那知趕上幾程,影子不見了,因此無限悽惶失望。影子是誰?就是這位‘科學先生’。歐洲人做了一場科學萬能的大夢,到如今卻叫起科學破產來……我們可愛的青年呀,立正!開步走!大海對岸那邊有好幾萬萬人,愁着物質文明破產,哀哀欲絕喊救命,等着你來超拔他哩,我們在天的祖宗、三大聖(孔子、老人、墨子)和許多前輩,眼巴巴望你完成他的事業,正在拿他的精神來加佑你哩。

                            ——摘編自李喜所、元青《梁啟超傳》等

(1)       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應星科學技術的成果的特點,並分析特點出現的背景。(5分)

(2)       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説明愛因斯坦熱興起的原因。(3分)

根據材料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知識界對西方科學的態度,並予以評析。(4分)

【回答】

(12分)

特點:宋:傳統科技集大成;多總結,少創造。(2分)

背景:宋:*傳統農業、手工業的發達;科舉失利後發憤之作。(3分)

原因:第二次工業*中科學帶動技術和生產的發展,引起人們對科學的重視;相對論的提出是科學領域的重大*;觀測結果*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大戰結束有利於相對論的傳播。(任答其中3點,每點1分,共3分)

態度:質疑“以科學為中心的西方文明”。 (1分)評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來的弊端,一戰教訓;有一定合理*,有助於反思科學與人類文明的關係;高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將西方文明、物質文明與科學等同起來,有利於新文化運動,助長保守思潮。(每點1分,共3分)

知識點:近代科學技術

題型:綜合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