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問題。樓蘭的憂鬱①三千多年前的樓蘭,曾有環境學專家向國王建議對砍樹者實行“罰馬”“罰牝牛”...

來源:國語幫 1.84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問題。樓蘭的憂鬱①三千多年前的樓蘭,曾有環境學專家向國王建議對砍樹者實行“罰馬”“罰牝牛”...

閲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問題。

樓蘭的憂鬱

①三千多年前的樓蘭,曾有環境學專家向國王建議對砍樹者實行“罰馬”“罰牝牛”。當國王將此建議曉諭臣民時,一切都已晚了,沙漠、狂風、乾渴已開始瘋狂地吞噬樓蘭。樓蘭人來不及種樹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曾經“馬蹄噠噠,駝鈴聲聲,商賈使節絡繹不絕”、處在古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城的富裕和繁華;我們同樣也可以想象,當沙暴捲來並湮埋這座城市時,無處逃生的樓蘭人的驚恐與絕望。

②當我穿行在遼闊的西鄂爾多斯荒原,當我行走在溝壑縱橫、山塬破碎的甘肅定西和寧夏西海固,當我站定在漫漫無際的騰格裏沙漠之中時,我總在想,僅僅是樓蘭人來不及種樹了嗎?

③我在寧夏採訪時得知,貧苦的農民和他們的孩子生錢的惟一辦法是挖甘草,老師讚揚某某女童能艱苦讀書是因為該女童能吃苦挖甘草,讚揚該父母能供女孩唸書也是要領我參觀滿屋子的甘草。人們居然不知道這一代又一代的挖甘草已經把寧夏整個的生存環境給毀得面目全非。

④歷史上的寧夏不是今天這樣被沙漠和*嶺緊緊包圍。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説,《漢書·地理志》雲: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這裏什麼變成“萬丈厚土、寸草不生”的呢?

⑤1998年8月我在青海採訪時得知,那個周長為360公里、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泊青海湖,從七十年代以來每年水位下降10至13釐米,致使一些地方如今已露出了沙丘、形成了半島。10年前,我到達過青海湖。那時,望着湛藍湛藍的湖水,我把它比做大退卻時遺落的一滴傷心的淚水,抑或是地球在山崩地裂地自我嬗變時留下的一份藍*憶念。那時,我很詩意很浪漫。10年後我又一次站在青海湖邊,望着一天天一年年減少的湖水,我就想,當這滴淚水徹底乾涸時,當這份憶念徹底泯滅時,地球將怎樣抖動它的憤怒呢?那一刻,我很憂鬱也很恐懼。

⑥沙坡頭是滕格里大沙漠南端緊逼黃河的連綿沙山,東西長十幾公里,在黃河北岸堆積成高達百米的沙壩,這裏曾經流沙縱橫,平均每10個小時出現一次沙暴。沙漠每年以8至9米的速度向黃河方向推移。我想,如果沙坡頭不出現一個治沙林場,不走來一批獻身於治沙事業的專家和工人,黃河在這裏早已成為地下河!那條抻長的京蘭鐵路不知已被湮埋過多少次!

⑦1957年沙坡頭建立了固沙林場。走來了專家,走來了工人農民。他們在茫茫沙海里安營紮寨。他們創造了1×1米半隱蔽式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那些草方格的草用的是麥秸或稻草秸。然後,他們又搶墒在草方格里播進草或灌木。30年不懈的努力,30年生與死、成功與失敗的搏鬥,終於在沿鐵路兩側連綿不斷的沙山上佈下了一張綠*巨網,這張網寬近千米、長近70公里,形成縱橫幾萬畝的固沙林帶。昔日吞村毀舍、席捲大地的黃沙被綠*巨網牢牢捕獲,再也未能逞兇。綠*巨網曾經歷了百年不遇的大沙暴的襲擊,但安然無恙。

⑧在沙坡頭沙漠邊沿高高地聳立着一座碑,那上面記載着1994年聯合國命名沙坡頭固沙組織為世界500家最佳治沙單位的表彰內容。仰望那座沙漠中的豐碑,我感受着一種悲愴和震撼:這是人類對命運抗爭的紀念。回眸南望依然喘息着、掙扎着穿越沙漠的黃河,我就想,我們的“生存教育”應該添加這樣的內容,我們的老師應領孩子們常來沙坡頭看看。告訴他們我們生存環境的危機與艱難,不能再砍樹、剷草皮、挖樹根了!告訴他們沙暴曾經湮沒了一個樓蘭、尼雅;可沙暴只僅僅湮沒樓蘭、尼雅麼?讓他們回去告訴他們的父母;讓他們長大了,告訴自己的孩子。

(取材於梅潔散文集《一隻蘋果的憂傷》)

1.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第二段末問句的意思是,今天的甘肅、寧夏地區已經步了樓蘭後塵。

       B.在寧夏,一些農村教師沒有意識到挖甘草是嚴重破壞當地環境的行為。

       C.第四段末的設問表明,作者並不瞭解寧夏生態惡化的具全體轉變時間。

       D.作者1988年到青海湖時感到詩意、浪漫,1998年則感到憂鬱、恐懼。

       E.沙坡頭固沙林場成功地擋住了騰格裏沙漠對黃河以及京蘭鐵路的威脅。

2.解釋加點詞語在文本中的特定含義,聯繫語境,説明加點詞語的語言使用方面有何特點。

①我把它比做大退卻時遺落的一滴傷心的淚水

答:                                                                    

                                                                         

                                                                         

②地球將怎樣抖動它的憤怒呢

答:                                                                    

                                                                         

                                                                         

3.本文開頭寫樓蘭古國時連續兩次描繪“可以想象”出的情景。這樣寫,起到了那些作用?

答:                                                                    

                                                                         

                                                                         

4.文章結束時表達了對“生存教育”的具體建議。請聯繫全文,説説作者這樣寫想要表現什麼。這樣寫的效果是什麼?

答:                                                                    

                                                                         

                                                                         

【回答】

1.AC  A項,“甘肅、寧夏地區已經步了樓蘭後塵”的説法外延過大;C項,從下文看,作者沒有解答“生態惡化的具體轉變時間”的意思,問句意在強調生態變化之劇烈。

2.①“一滴傷心的淚水”這裏指青海湖。作者運用比喻(明喻)的修辭方法,以人喻物,用“一滴”表現湖之少,用“傷心的淚水”表現青海湖“大退卻”時的無奈和傷感。②“抖動”這裏是“表現”“表達”的意思。作者運用擬人(比擬)的修辭方法,用憤怒得發抖的人類動作表現憤怒致極的大自然形象,表現作者對自然環境被破壞的擔憂之情。

3.(作者引領讀者想象樓蘭城的富裕和繁華、樓蘭人的驚恐與絕望。)通過形象、細緻的刻畫,突出了作品的歷史氣息和文化內涵;通過盛與衰的強烈對比,引發讀者的*醒與思考。

4.(示例)第一問:結尾處立足於“生存教育”,發出面向全民、面向未來的呼籲,呼應了第三段作者在寧夏採訪時發現的教育缺失。直接歌頌了治沙者與命運抗爭、挽救生存環境的功績。告誡後人,要有環境危機感。

第二問:這樣寫,直抒胸臆,悲愴和震撼之情強烈;切中時弊,立意深遠,給讀留下思索的空間、深刻的印象。

知識點:現代文閲讀 單元測試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